有一天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在路边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嚷嚷着说自己口渴,要喝水,可站在她身旁的妈妈却只是冷冷地回了句:“现在知道口渴了?没有水,给我渴着!”
这时候小女孩已经急哭了,可妈妈继续不为所动地对她说:“这就是你刚才让我买棒棒糖吃的代价。记住,自己做了什么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听完妈妈教训小女孩的全过程,朋友才搞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刚才母女俩到超市买水,小女孩却吵着要买棒棒糖。妈妈告诉她:水和棒棒糖只能买一样,买了棒棒糖就没钱买水。妈妈现在不给小女孩水喝,就是为了惩罚她刚才要买棒棒糖。
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负责
通过惩罚让孩子吸取教训,看似很有原则,其实做错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位妈妈的做法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重要的前提是应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和逻辑去跟他说清楚。就像这个妈妈,对一个4岁的孩子说“自己做了什么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让她理解其中的因果逻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
和很多家长一样,这个妈妈没搞清楚:学会承担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个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错把惩罚等同于教孩子负责的手段。
为了惩罚孩子吃糖,就不给她喝水,除了让孩子感到难受、害怕,我想不出来有任何好处。
很多人可能觉得:孩子吃糖是对身体不好,妈妈让她长长记性有什么不对?
我能理解这个妈妈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急切心理,可是这样的办法、这样的说理方式,其实达不到她的教育目的。
作为一个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并没有错!相比之下,这个妈妈想教孩子负责是真的,但挖了个坑让孩子跳也是真的。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负责和惩罚孩子是两回事。
不想让孩子吃糖,有一千种更有效的办法。但惩罚只能带给孩子负面感受,就像那个情绪崩溃的小女孩,她在当时最强烈的感受,可能就是妈妈很凶,自己很渴、很难受。下次再路过超市,她可能真的不会再要棒棒糖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她理解了“责任”,而是因为心理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让她对这件事产生了深刻的阴影。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方法可能还会奏效;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方法越来越没效果,孩子会越来越不在乎,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
因为痛苦让孩子觉得:我已经付出了代价,这就很公平了。
用惩罚代替教育,孩子记住的永远只是惩罚。
家长怎么做,孩子才能学会负责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应该以限制孩子当前的生理需求为前提。
渴了不让喝水、饿了不让吃饭、困了不让睡觉,这种让“长记性”的方法,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会让孩子理解自己错在哪里。
想教孩子负责任,就要让他明白:责任是什么,怎么做才是负责。
比如我们周末带年糕出去吃饭,他要是把餐厅地板弄脏了,我就会要求他自己清理干净。一开始他不肯去做,我就让他在旁边看着我是怎么收拾的,然后告诉他:“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我要对你负责,所以你把它弄脏了,我得帮你收拾,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对自己负责。”
年糕很喜欢吃口香糖,我们就和他约定晚饭后可以吃。有的时候他白天想吃,我就会先说清楚:“一天只能吃一颗,你确定要现在吃吗?”虽然一开始他还不是很理解,会说“我确定现在就要”,但是这颗吃完了之后,不管他怎么耍赖,我们都不会妥协,这就是作为家长帮他理解负责的方式。
还有个妈妈问我,她希望孩子能每天自己收拾玩具,但是用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该怎么办。
想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其实也是希望他能对自己负责。
我告诉她:造成这些的原因可能是他没有感受到不收拾玩具的后果,他知道反正最后妈妈总会帮他收拾的,甚至他根本就没觉得这是他的责任。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妈妈有好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玩具都很多,可没人愿意自己收拾。她就想了个办法,用一个大吊笼做了个“玩具监狱”。每天孩子睡下后,没有收起来的玩具就会被关进这个监狱,一个星期不能再玩。
我建议她参考一下这种做法,尝试从结果上来约束孩子。同时我还提醒她,如果孩子因此哭闹,她可以用别的方法安慰孩子,比如陪他玩、给他看别的书或者玩别的玩具。千万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软,或者变本加厉地指责嘲笑。
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他理解:我要自己收拾好玩具,不然明天就不能玩了。
在教会孩子负责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行动让孩子看到责任,用坚持帮他理解不负责的后果,用结果形成约束力。
既要有和善的态度,又要有坚定的引导,这不也是育儿的本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