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到家,满地是玩具,到处堆满了绘本,耳边是娃一刻不停的‘妈妈’‘妈妈’‘妈妈’……”
“想在家看几页书、学会儿英语、敷个面膜?不存在的,属于自己的只有上厕所那几分钟!”
“你以为上厕所就清净了?小孩会趴在门上喊:‘妈妈,你拉完屎了吗?’”
这些来自妈妈们的真实吐槽,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烦恼: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大人的世界就会被无休止地消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没有自己的时间”就成为妈妈们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道坎,但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可能性:和孩子同时在家,但是互不干扰地各玩各的?
“共享空间”实验
我有个朋友老杨,他酷爱读书,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了娃以后,他家也彻底沦陷了,没有一刻安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
老杨有一所自己的幼儿园,他开辟了一间教室,招募了十个家长做志愿者,每个周末用两个小时做起了“共享空间”实验。
一开始,他只是划出区域来,简单粗暴地把父母和孩子分开,让他们各玩各的。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总是不断地来找大人陪。
接着,他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案,比如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玩自己最想玩的,找个主题活动大人孩子一起玩,等等。
最后,他发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跟孩子做好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家长用孩子认可的方式给予其充分陪伴。
首先强制每位家长先高质量地陪伴孩子30分钟。
在这30分钟里,家长要拿出开会的态度,放下手机,且手机必须调成静音,专心听孩子说的每句话,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沟通。尽量做到不教育、不批评、不刻意……
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就是尽情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判断这30分钟的陪伴是否达标的标准很简单——家长和孩子是不是都感到开心和满足。只有家长开心或者只有孩子开心的陪伴,其实都是打了折扣的。放下一切投入孩子的游戏,是家长最该学习的部分。
在得到家长的充分陪伴后,孩子一般来说就想干点别的,家长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套牢。这时候,家长只需要保障这个空间是安全的,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共享空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弄清楚孩子缠着大人究竟想得到什么。
孩子想要的,无非是陪伴和关注。他一直缠着大人,就是因为他的需求一直没得到满足。
想想我们在家时熟悉的场景,孩子想找你玩,你说“妈妈在忙,要做饭、洗衣服、工作,你自己玩一会儿”,但孩子就是要黏着你,然后你越忙越烦,开始吼孩子,最后双方都不愉快。
这就像你把蛋糕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却一直让他先去喝水。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先让他吃到蛋糕,然后他自己就会去喝水了。只有先满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满足你,这其实是一种互相尊重的默契。
把玩的自由还给孩子,营造共享空间
先好好陪孩子,然后各玩各的,看起来是不是很美好,皆大欢喜?
可现实是,往往这个时候,家长总想看看孩子在干吗,会忍不住指手画脚。比如,孩子正在玩积木,家长却拿着拼图对孩子说:“积木有什么意思,这个更好玩!”孩子兴致盎然地在涂鸦,家长却要强行干涉:“应该这样画,不应该那样……”
所以,真相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被孩子“霸占”,但真正霸占空间的,是家长。
想想你在家里是不是这样?
当孩子在认真做一个手工作品的时候,粗暴地打断他:“宝宝,该听英语儿歌了。”
孩子在画画,总有人不断喊:“要不要喝水?”“头抬高一点!”“别把衣服弄脏了!”
家长这么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尊重孩子玩的自由。所以,当你在家想要工作的时候,孩子跑过来要求你陪他玩,就是从你的行为里学习来的。这时候你抱怨他不懂事,并且拒绝他,他的愤怒、哭闹也是从你的行为里学习来的。
正是因为你破坏了孩子的规则,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去破坏你的规则。
其实,儿童心理学家科恩博士在《游戏力》里早就讲过这个道理:如果大人在游戏区里更多地配合孩子,遵守孩子的规则,孩子也能学会在日常生活里更多地配合大人,遵守大人的规则。
原来,把玩的自由还给孩子,不干涉,才是家长最难做到的部分。
给予孩子关注和自由,获得共享空间
从“共享空间”实验的结论再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家长如何在家里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答案很简单,先满足孩子,然后不去打扰他。
经过这两项训练,参加过老杨实验的家长们几乎都可以在家里复制“共享空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各干各的事”的家庭氛围。
作为游戏育儿的粉丝,我一直相信:不管你有多忙、有多少事情要做,先放下焦虑,专注地陪孩子玩一会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
所以,我的建议更简单一些:每个家长都应该为孩子预留“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原则很简单,在这段时间里,完全由孩子主导,大人放下手机,不要想买菜、做饭的那些事情,专注于陪伴孩子玩游戏,不管是比赛跑步、玩打仗游戏,还是拼乐高,玩就对了。
游戏时间只要每天都有,哪怕只有5~10分钟,也会是非常有效的。家长越是不想花这点时间,后面需要消耗的精力就会越多,这就是典型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如果晚上8点我需要在家开一个电话会议,那么我一定会在晚饭后认真地陪年糕玩他喜欢的游戏,然后在7点55分告诉他:“现在把妈妈变成工作的怪物吧!”他就会大笑着送我去书房工作。
在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后,孩子获得了充分的关注,因而在情感上是满足的,而当他被赋予玩的自由时,他在精神上也是自由的。因此,家长真的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黏着自己,可以安心地和他共享空间,互不相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