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也赢不了

字体:16+-

在北京做亲子关系演讲的时候,有位家长问我:“我的孩子特别好胜怎么办?不管是吃饭、画画,还是做游戏,只要没有别人快,或者老师表扬了别的小朋友,没有表扬他,他就会特别受挫。”

这位家长非常担心:“孩子将来会不会一点挫折都经受不起?”

我没有直接给这位家长答案,而是向他提了个问题:“请你反思一下,你们是不是经常要他得第一名?”

别让“争第一”的鼓励变为压力

相信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里,都有过父母事事要求“争第一”的鼓励。

比如,为了让小孩多吃饭,大人们会说:“你今天要多吃一点饭,明天就能跑第一了”“你今天好好吃饭,明天就能比谁谁谁厉害了”“我们看看,谁今天吃饭是第一名”。

本来是一天中最应该放松、享受的吃饭时光,就这么硬生生地跟“争第一”捆绑在了一起。

我们家也出现过这种鼓励“争第一”的情况。有一次,幼儿园晚上通知小朋友们在家练习拍球,准备参加运动会。第二天一早,奶奶就对年糕说:“你要加油练拍皮球,这次运动会要得第一名!”

一听这话,我赶紧上前制止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争第一”,其实是想给孩子鼓励。如果父母总是把“第一”挂在嘴上,这种鼓励就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紧张、焦虑。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妈妈请求老师不要用红墨水批改她儿子的作业,因为那代表了他没有得到100分,所以孩子一看到红色就会崩溃。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勇气、有信心,不断超越自己,但这种期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那些从小被灌输要当第一的孩子,每件事在他们眼里都像“红墨水”,时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大人的标准,因而反倒更加容易退缩和放弃。

孩子为什么“什么都想争第一”

如果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第一”来评价孩子,将会破坏孩子对“自我、自尊”评价体系的建设。对自尊心刚开始萌芽的四五岁孩子来说,家长对他“争第一”的要求和态度只会让他觉得:我必须赢,才能被接受和认可。

年糕4岁多的时候,就对自己是不是第一非常介意。

当时,他的体能课上有个计时障碍赛项目,每次比赛结束后教练会直接报出成绩。有一次,趁着休息空当,年糕得意扬扬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到了吗,我刚才跑了第一名。”

整个比赛过程我看得很仔细,于是迅速纠正他:“不对吧,你前面还有两个小朋友,一个1分50秒,一个1分40秒。”

年糕小朋友一听,马上就崩溃了:“不对,我就是第一名,你不要说那样的话了……”

还有一次,他幼儿园同班的一个小女孩到我们家玩,两个孩子玩扔球游戏——像扔飞镖一样,把球扔到一个有黏性的毛毡圆盘上,圆盘上的每一环都有分数。

小姑娘随手一扔,扔了个100分,女孩妈妈就很高兴地夸了她。年糕小朋友就不开心了——他自己还从来没有扔过100分呢,就算是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行!整个晚上,他的情绪都非常低落。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我最厉害”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那个。但是,他们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区分理想能力和实际能力,而且会低估任务的难度,这就形成了矛盾。在家长看来,这种矛盾就变成了孩子“什么都想争第一”“动不动就输不起”。

争不争第一,让孩子自己选择

著名主持人杨澜说过一句话:“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也赢不了。”面对输赢,能够保持平常心、自己判断取舍、做出决定的孩子,才不会只为结果患得患失。

比如,年糕所在的幼儿园后来把拍皮球当作日常练习,而且每次都会公布成绩。每节课下来,我都会如实告诉年糕,他现在的水平状况和在班级里的排名——虽然能保持在前十名,但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第一。

我告诉他:“你已经很棒了,一开始你都不会拍球,而现在你已经练到能连续拍160个球,妈妈觉得非常骄傲。”

年糕问我:“那我什么时候能得第一名啊?”

我说:“你要得第一,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每天吃完饭,你就得少玩一会儿,多练习拍球。而且,你可能会比现在更累,因为从160多个球进步到接近200个球是不容易的。”

年糕奋起直追了吗?没有。

他纠结了一会儿,觉得还是玩重要,便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当时的排名。

当然,我也尊重他的这个选择:他已经付出了努力,至于得不得第一,那是他自己的决定。

比“争第一”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我从小也是一个“永远争第一”的孩子,学习刻苦,在意排名。可是上大学之后,爹妈不再要求我成绩好,我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后来我才发现:学习最棒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谁告诉你要去做什么,而应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那种内驱力,这些比别人告诉你要去争第一强大无数倍。

所以,比起能不能拿到第一,我更在乎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想不想去学习?想不想了解这个世界?能不能从这个过程中收获自我肯定?

这个小小自我的萌芽,就是孩子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基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这个小小自我的渐渐长大,容忍孩子不同的选择,尊重孩子做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用正确的沟通和鼓励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让他知道无论是输是赢、有没有拿第一,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他。这样,他就可以保持乐观自信,毫无保留地去爱这个世界,去创造他觉得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