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懂得感恩,从教会孩子珍惜开始

字体:16+-

在我们家,向来都是大人过着什么生活,孩子就过什么生活;家里是什么样,就让孩子看到什么样子。我们既不会刻意让小孩吃苦,也不会牺牲自己去满足他的要求。

不妨对孩子“坏”一点

作为一个经常跟着我到处跑的小孩,年糕对坐飞机这事已不感新鲜。但是,自从带他体验了一次商务舱之后,再坐经济舱,他就有意见了。

有一天年糕突然问我:“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坐商务舱啊?我想躺着呢!”

果然,小孩都是天生懂得享受的。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有责任教他认清现实。我告诉他:“爸爸妈妈带你出来玩,已经花了很多钱。我们目前的条件只够坐经济舱,如果你喜欢商务舱,长大了努力赚钱,自己去享受。”虽然有点遗憾,但年糕还是表示了认同。

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我们也不会先尽着年糕。

有一次,朋友送了我们一些虾饼,年糕很爱吃。五个人,六块虾饼,但是年糕却问:“我能不能吃三块?”

他的要求被爸爸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我们一人吃一块,你最多可以吃两块。”

这时候,年糕的眼泪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爷爷奶奶抢着要把自己的虾饼分给他,但糕爸很干脆地把虾饼塞到爷爷奶奶的碗里。

安排家庭旅游也是一样,我们的原则是全家人参与讨论,一起确定行程。我会安排一些适合年糕的项目,满足他的心愿,但绝对不会只以他为中心。比如,我们在规划新西兰行程的时候,有个城市有老爷车博物馆,年糕嚷嚷着说想去。但去那里其实不太顺路,会浪费一些时间。糕爸说他不想去,我也投了反对票。面对2︰1的结果,他乖乖放弃了。

后来,一个朋友的经历更让我们觉得这个原则是对的——她为了满足孩子,韩国游的整个行程都泡在乐天游乐场里,回来后忍不住跟我们吐槽:“那简直就是花高价去外国的游乐场玩,那些游乐设施和国内的没差多少啊!”

我们家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小孩的东西不能比大人的贵”。

比如买衣服,如果我给自己买衣服的标准是一千元,那小孩按照衣服大小的比例大约是成人的三分之一,价格最多也是三分之一就足够了。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在美国看到盟可睐(Moncler)羽绒服在打折,我就心痒想给年糕买一件,但立刻就被糕爸制止了:“你喜欢就给自己买,给小孩子,不要买这么贵的东西,结实好穿的就可以了。”

被甜到的同时,我也豁然开朗——作为一个辛辛苦苦赚钱的成年人,最贵的东西应该买给自己和父母。至于小孩子嘛,安全耐用的就好。想要最好的?那是要靠自己去赚的。

所有这些,我们就是想让他知道:家里的很多决定并不是以他为中心的。

不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更懂感恩

有人表示担心:不被视为家庭的中心,小孩会受伤吗?

不会!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小孩由于理智脑发育不成熟,这种倾向就更严重了。让小孩知道,家不是以他为中心的,而是以原则为中心的,他反而更能摆正心态。

在我们家,我们绝不允许对年糕说“都是为了你”这几个字。每当长辈们跟年糕说:“你看爸爸妈妈那么不容易,赚钱都是为了你!”我和糕爸都会立刻反驳:“不,我们赚钱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顺带把孩子养大!”

看起来,我和糕爸真像两个冷漠的大人啊!但其实,我们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把最好的给了孩子,那就是让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他的意志打转的,让他懂得一切得来不易。

这种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却收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年糕因此更懂得感恩。

有一次,年糕跟我一起看之前旅行的照片。他掰着手指数了数,说:“哇,我去过十个国家了,我好厉害!”糕爸马上纠正他:“不是你厉害,是你妈妈厉害,是妈妈带你去了这么多地方。”

2018年10月,我们去美国西雅图的飞行博物馆的时候,年糕就感恩地说:“我居然来飞行博物馆了,好幸运啊!谢谢爸爸妈妈!”

“啃老”的孩子,都是这样惯出来的

想想小时候那个经典“谎言”:妈妈为了把鱼肉省给孩子吃,说自己爱吃鱼头。我们可不想等小孩长大,把自己不要吃的东西塞过来说:“妈,你最爱吃鱼头了!”

太多的社会新闻告诉我们,父母穷尽家庭条件养育孩子,却养出了“穷人家的富二代”,孩子啃老、自私,还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

为什么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越觉得无所谓?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90%的行为习惯都源于模仿,而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但是,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父母却把自己变成了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孩子从小在家庭里学习到的不是感恩,而是只考虑自己。当他们长大了,父母越说“我为了你如何如何”,他们就越厌烦。

所以,孩子懂得感恩,不能用父母的含辛茹苦换来,而应通过“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培养出来。

而且,我们也非常确定另外一件事:我的孩子以后一定比我更优秀,还用得着我替他操心眼前这一件衣服、一块虾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