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可以称得上是我的“患难姐妹”。她儿子果果和年糕年龄相仿,在应付一个精力旺盛、满脑子古怪想法的5岁小男孩的过程中,我们有着高度接近的人生体验。我对她总能保持淡定,心无旁骛地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十分佩服。
Lin也认为自己在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件事上做得不错。可是前段时间,在果果接受包皮环切术之后,她突然发现,自己也不过是把“共情”挂在嘴上而已。
比起从排队就开始哭闹的小孩,果果从进去到出来都很淡定,一点都没哭,当时我还很欣慰。没想到手术后第一次尿尿,他就疼得崩溃了。我觉得做手术当然是会疼的,也觉得自己完全能够体会他的痛苦。为了安慰他,我讲了自己当年动腰椎手术的故事,告诉他疼是术后正常的反应。
可过了一会儿,果果又开始一遍遍念叨自己很疼。我建议他试试深呼吸,并说忍耐一下就好了。但没想到他却生气了:“没用的!没用的!我忍耐不了!特别特别疼!”
我老公听见后训斥他说:“哪有那么疼?男子汉怎么连这点痛都不能忍!”儿子突然大哭起来:“你们又不是我,你们又没有割!怎么知道我有多疼!现在小鸡鸡就好像被打了一针那么疼,不,有两针那么疼!”
他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调动他能想到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有多疼。我和老公只好不停地安慰他,好不容易让他平复了情绪,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可两天后,我不小心踢到了凳子。脚指甲磕到后的酸爽直冲脑门,我一下子喊了出来。以前看我磕到都会跑来给我呼呼的儿子,这次却只是很淡定地看了我一眼,说:“没那么疼的,你忍耐一下就好了。”
Lin猛然发现,她前两天对儿子说“不疼不疼”的样子,一定也是这么傲慢吧。当我们这些大人端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自以为是地想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却没发现这种所谓的“共情”是多么冰冷。
你的共情是出于理解孩子,还是为了让他听话?
跟着育儿书努力学习的这代家长,对共情都一定不陌生吧?孩子如果有负面情绪或者不好的行为表现,专家就会告诉你:共情!蹲下来,倾听、认同孩子的感受,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你就能收获一个通情达理、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然而,说起来云淡风轻的这两个字,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即便平时尊重理解孩子如Lin,也会因为迫切地想要让孩子别哭,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家长。
对更多家长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本末倒置,把共情当作驯服孩子的一个工具。只要身体蹲下来、耳朵听到孩子的话,就是共情了吗?只要嘴里说着“我知道你很疼”,你就真的能体会孩子的感觉了吗?我们“认同孩子的感受,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在用自己的容忍让孩子变得听话吗?
所以,很多家长只有在孩子惹了麻烦的时候,才愿意蹲下来和他“共情”。而当孩子真的渴望沟通的时候,却发现爸爸妈妈并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在趁机说教。
于是孩子会变本加厉地发脾气、胡闹,因为父母只关心自己听不听话,而不关注自己。就比如面对孩子发脾气,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说一句“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知道你很疼”“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就是共情了。而且,有时这些家长不仅不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还要顺口接上一句“但你还是应该如何如何”。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共情”不过是家长口头上的敷衍,自己的感受根本没有得到理解。
“我爱你”,才是共情的前提
共情从来都不是说话术、手段,更不应该抱有什么目的。它应该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情感流动和分享的过程。这种流动一旦被阻断,我们就会变成孩子眼中的“怪兽妈妈”。
年糕小的时候,我和他一起读过一本绘本《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男孩菊千代有一天走进厨房,发现有只鳄鱼在厨房里打开冰箱看里面的食物。鳄鱼不仅叫出了他的名字,还说它是妈妈。
小男孩想:这只鳄鱼是谁?为什么它知道我的名字呀?噢,它看起来像是我的妈妈。
可是妈妈为什么会变成鳄鱼?因为在家里,她总是念叨着:“快去洗澡”“快点吃饭”“快点起床”“快点快点”……
小男孩很伤心,他说:“就算妈妈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应该快一点。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快一点呢?”
妈妈从来不关心他的感受,也不会过问他的想法,就像一只就会催促的冷冰冰的大鳄鱼。可是孩子还是很爱妈妈,不想妈妈变成丑丑的鳄鱼。于是他一边悄悄说“妈妈!你要是偶尔想说‘快点’,你就说吧,我会努力想办法让自己快起来的”,一边又画了一幅画,把妈妈“变”了回来。
孩子无时无刻不渴望着我们的关注和理解,总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去做大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呢?能不能静下心来去听孩子的声音,认同他的感受?家长不一定要百分百地感同身受,但可以告诉孩子:我在陪着你。这个过程让我们和孩子彼此都能确定:我爱你。
Lin的这个故事,其实还有一个感人的结尾。在被孩子反驳了以后,Lin想了想,决定和孩子道歉。
她对孩子说:“因为妈妈没有小鸡鸡,所以确实没办法去真实地感受这种事情,包括爸爸,他没做过这个手术,因此也不能体会你的感受。因此,我们很容易地跟你说,希望你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但是那天你说像打了针一样疼,妈妈听进去了,妈妈是能体会到你的感受的,你是真的很疼才会这样说吧。”
听完妈妈的话,果果抱着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是忍不住了,真的好疼啊。”这一次,Lin没有再让果果忍耐一下,而是抱着孩子安静地坐了很久。
Lin的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孩子真的很聪明,大人是不是真情实意地对待他的感受,他们都知道。他们也很清楚,没有人能代替他的疼。但在他那么疼的时候,有人听到了,有人懂他,这就很好了。孩子想要的,也就是这一点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