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好妈妈胜过学区房

字体:16+-

年糕上中班以后,幼儿园家长群里的画风突然变了。“幼升小”“学区房”“小学面试题”,这些高频关键词每天在群里滚动刷屏。

“好的公办小学一表生都已经要求提前三年落户了,现在买学区房是不是晚了?”

“刚看了一套学区房,老破小,真要搬进去住感觉全家人连腿都伸不开,结果一犹豫房东就说已经卖掉了。”

“我朋友说给孩子转学到某某小学的附属幼儿园,这样能提前锁定一个学位,还为这事儿搬家,太拼了!”

似乎,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焦虑。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去。我急躁起来,总是一晚上一晚上地拉着糕爸商量学区房的事。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我:“买学区房是为了上好学校、考好大学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学文凭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我说:“当然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一份优秀的简历是最直接快速证明自己的方式呀。”

他又问:“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不找工作呢?你怎么确定他将来一定要向别人证明他自己呢?你给孩子规划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他想要的人生吗?”

紧接着,他又追问我:“你父母给你规划的路,你照着走了吗?”

你给孩子规划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吗

我的父母确实也给我规划过“理想人生”。

他们从小盯得最牢的就是我的学习成绩,当我如他们所愿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后,他们又早早在我们家对面替我置办好了房子,打算让我在大学毕业后,就回老家的医院上班,然后找个老实稳妥的本地男孩结婚生子。

他们心目中能替我设想好的“最棒的人生”是这样的:每天下班到爹妈家里吃个饭,晚饭后还能和老公遛个弯,房贷不用我还,小孩帮我带,连家务都不用我干,安稳地在他们的庇护下当个小公主。

可后来呢?我没有回老家当医生,嫁了外地人,甚至,当我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他们根本都理解不了这是怎么回事。

真的,时代变化太快,我们的人生早就不是父母预设的样子。

而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了,却又开始陷入“惯性误区”:总想拿自己的经验,来给新一代孩子指导,“学区房焦虑”不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吗?

想明白这一点以后,我更焦虑了。毕竟,学区房能够提供的成功路径很直接、很确定——好的升学率、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最后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这已经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孩子很好的未来了。

如果要推翻这一切,重新去思考我能为孩子的未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能有答案吗?

我不禁开始回望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我成绩的关注到大学后戛然而止。我毕业后做了份看起来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他们也像所有传统的父母那样,只是关心“食堂伙食怎么样”“能不能准点下班”。

当我开始创业、开始带着几百人的互联网团队起飞、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甚至不断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支撑我做到的呢?每次当我觉得很难做到、想要放弃的时候,我脑海里出现的那幅画面又是什么呢?

穿过三十年的岁月和模糊的儿时记忆,我渐渐看清楚了那是什么。

比规划人生更有用的,是榜样的力量

在我两三岁时,退伍不久的父亲,带着从农村来的母亲和年幼的我,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就在一切刚刚稳定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汽车维修的事故中被烧成了重伤。普通人很难理解“大面积重度烧伤”意味着什么,我到研究生阶段在医院实习时才明白,烧伤科真的是人间炼狱。

父亲的伤是四级伤残,当时他甚至都领到了残疾人证。

父亲出院后,因为双腿行动力大大减弱,一只手也几近残废,单位把他转到了清闲的岗位,还给他办理了公交车的照顾票。但他还是要求正常工作,并且为了复健,执意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即便当时还很小,我也依然记得爸爸每天下班后,回家拆开裹在双腿上的绷带都是血肉模糊的;每天清晨,睡眼惺忪间就看见父亲在阳台上正在奋力地举哑铃;即便有再多的困难,他依然是单位里的劳模。

为了应对家庭经济上的困难,爸爸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会再带着妈妈去街上摆摊。

新年卖卡片、天冷卖衣服,还卖过呼啦圈、各种杂货,在一个个摆摊叫卖的夜晚,爸爸背着货、妈妈背着我,我们一家人始终在一起。

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和苦难对抗后,他真的又变成了那个能扛煤气罐上楼下楼的男人,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也一点一点好起来。

我开始明白,父母带给我最深刻的鞭策,不是考差之后的打骂,也不是没文化就要受苦之类的唠叨,而是父亲在阳台上举哑铃的画面,是我看到他们奋斗的身影后坚定的信念:“生活是靠自己挣来的。”

这种信念像一颗力量的种子,让我在后来的人生中生出无尽的勇气。

你展现的榜样力量,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学区房焦虑”的背后,是我们太想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尽一份力、上一份保险了。

似乎,有了一纸文凭,就能保证孩子衣食无忧的幸福一生。

但是,生活的苦难是逃离不了的,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坎。

就像我自己,考上浙江大学后也并没有一帆风顺。工作、生娃、创业……在一个个艰难的深夜里,我头破血流过,也号啕大哭过。

比起咬牙坚持,放弃真的太轻松、太容易了。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哪怕没有任何优势和资源,哪怕遭遇过无数低谷和打击。

到今天,我终于明白,我有韧性,有自驱力,是因为我有一个最好的榜样,我从父亲推着我前进,到现在我自己想要变得更好——这才是伴随孩子一生、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有用的最重要的能力。

人生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可能,即使没念名校,但若能抓住其他机会去奋斗、去积极地生活、去承担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父母,给孩子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并不在于学区房,而是当迎着生活逆流而上时,你给孩子看到的是怎样的背影。

这是父母给我最好的起跑线,而现在我也想给年糕最好的起跑线。

我给年糕买过一本DK的机器人大百科,他和糕爸经常翻看,年糕有时会兴致勃勃地画出他设计的机器人,告诉我“妈妈,未来都是机器人在工作了哟”;有时也会忧心忡忡地问我:“妈妈,以后机器人要是失控了怎么办?”

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他:“我也不知道答案,也许要等你以后去寻找吧!”

既然未来无法想象,那么不如就在当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陪伴孩子成长,带着孩子去思考、去实践,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有内驱力、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不是比一套学区房更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