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成交术

如何让顾客能在店里多待一会儿,以提高消费率

字体:16+-

顾客一旦进店,导购就要想办法多让顾客在卖场停留,这样可以增加成交机会,同时也能聚集本店的人气。当人气很旺的时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人进店。如何让顾客能在店里多待一些时间,进而产生更多的消费冲动呢?在这一节,我为大家提供三条建议。

对于大的店铺或是一些商超卖场,一定要记住,如果顾客来这儿就是简单一逛就走了,他的消费总金额一定是少的。所以我们能够留住顾客的时间越长,往往就能让他有更多的消费冲动、做出更多消费决策。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以下将详细解析。

第一条:要设计好顾客进店的行走路线以及相应的磁石点。

所谓磁石点就是能够抓住他眼球,能够产生吸引力,甚至是让他产生好奇心,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琢磨的相应陈列。行走路线我们也要设计好。就像现在有些商超,经常要变换格局调整各个区,比如食品区、蔬菜区,以及一些酒类区,等等。这其实就是要让顾客每次过来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能够在这里停留更长的时间。因为他停留时间多了,就很容易被我们相应的特色陈列所影响。

从磁石点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区分三种情况重点设计:

第一种,进店门口的磁石点设计。进店门口我们一般要设计一些比较普适的、普惠的,让很多人一进来就觉得这是人人都可能用得着的,并且是相对比较廉价的商品。

第二种,我们还要能够吸引他往里走。走到里边就会有导购去引导,里边的灯光也相对比较明亮,特别能够让对方觉得我们的产品比较上档次,比较时尚。因此,一般我们的特色新品,比较高大上的商品,能够让人惊叹的商品,是要让人走到深处去感受、去体验的。为什么要放到深处,因为在那里会让人的视觉注意力不受其他影响,这样就可以多消耗一些时间,从而更容易使人做出消费决定。

第三种,就是促销品和配套小商品的陈列。我们在收银台或者出口处,可以陈列一些打折品或配套的高利润产品,但要陈列在人更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说买完一些相应的主产品之后,临走要出去了,在结账的地方又有一些促销打折的小商品或者是一些相关的配套性产品,他往往被提醒一下就更容易下单。因为大额消费都已经消费完了,买点配套的小东西,相形之下,就会觉得这小的更便宜了。比如说我们卖完西服之后,再卖给他领带,或者其他配套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的。

第二条:店铺布置一定要讲究熟悉感、体验感和造型感。

熟悉感就是我们让对方进来之后,仿佛在家里一样整齐有序,并且让他感觉到很温馨,以触动他的感觉细胞。若他的感性被激发,他就会很容易产生消费冲动。

另外,我们要布置一个让他更容易体验的区域,体验感要创造好,争取体验区设计得仿若他家。比如说我们是卖按摩椅的,按摩椅一般是放到家里的客厅,那么我们就要尽量制造客厅那样的场景感,让他去体验的时候仿佛被带到了家里,这样的话他就会更坚定地做最终的消费决策。

还有就是造型感。有些人进来之后,他很容易被我们相关的陈列所吸引,是因为我们总有吸引人的特别突出的一面。比如曾经有一个婴幼儿游泳馆,经过装修之后,妈妈带孩子过来游泳的时候,都喜欢到处拍照,到处录像,她们还主动分享到朋友圈。为什么?因为那里造型时尚,显得很“高大上”,去那里就宛如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次小贵族生活,而人人都有炫耀欲、表达欲,所以会主动分享。

第三条:我们在接待顾客时既要显得专业严谨,又要显得灵活有温度。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让顾客觉得我们“很专业”,值得信赖;同时又让顾客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感受到我们的人文关怀。比如,顾客进店了之后,我们最好能够让他有一个自己浏览的空间,给他十几秒独立浏览的时间。接触他的时候我们也要试问一下,他到底喜欢些什么,需不需要我们的推荐。如果对方说“我自己先看看吧”,我们就可以先忙其他的事儿了。但是我们要用余光去观察他。总之,我们不要在顾客不想让我们介绍的时候,一直在那儿喋喋不休,一直紧跟着对方,这样会给对方很大压力,让对方很不舒服,对方有可能会因为不舒服就直接走人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顾客进店之后,不要做跟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我们没有照顾顾客的感受,一直在旁边跟另外一个店员聊天,或者是自己在那儿玩手机、玩游戏,或者是在那儿吃东西,等等。这些行为,都会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不专业”和忽视,没有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