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力

和客户聊天,有哪些话题百试不爽?

字体:16+-

在成交的过程中,我们少不了要和客户交流,但在真正进入成交环节之前,往往需要通过聊天来构建信任。这里我总结了6类客户的常见痛点。

这6类客户可能有重叠的人群,这里主要以大家经常遇到的客户类型,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总结的目的不是给你拿去生搬硬套,而是让你了解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自己去总结和他们聊天交流建立信任的方式。

聊天句式1:“×××真的是太难了……(后半段接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聊天句式2:“我听说×××,真的很佩服你……”

客户类型一:女性创业者

对于已婚的女性创业者而言,创业意味着她们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如果家庭中的另一半不支持,基本上这个事业很难发展起来。

对于未婚的女性创业者而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创业上,意味着她们有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情感和寻找另一半上。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压力大,尤其是源自父母这方面的压力会特别大。

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女性创业者有优势,尤其是颜值高的女性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成合作。同时,女性擅长情感链接,更容易跟客户成交……

和女性创业者交流,一方面,认可她们所拥有的情感链接的优势;另一方面,对她们所面临的困境表示感同身受。

客户类型二:个体创业者(微商、律师)

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最大的问题一个是流量,另一个就是成交。

传统的商业服务,比如,很多销售和律师最常见的获客方式就是去参加线下的商会活动。再有就是,通过人情关系,比如同学、朋友、老乡等,来获得转介绍。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他们也希望获得线上的引流和成交。

对于很多做微商的个体创业者而言,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缺少个人品牌。他们现有的这些客户往往来自他之前的社会关系,当这些社会关系把产品买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结束做微商的时候。

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你不妨跟他们分享一些关于引流和个人品牌的思考,往往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客户类型三:中型以上企业的老板

我之前有一个企业客户创业38年,他创业的年头比我的岁数还要久。他们的营业额老早就过了10亿元,但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外贸订单属于代加工,金额大但毛利低。内贸金额小,但是毛利更高。

但是在总监层面,很多人不太愿意去拥抱变革。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改变意味着他们要干更多的活儿,但不一定能分到更大的蛋糕。

对于这些老板而言,特别希望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他们希望在营销方面有所突破,给公司带来更高的毛利和更多的渠道;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组织的变革来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

我跟这些老板交流过一个话题叫作“平均人效”,用这个公司的年营业额除以员工人数,计算出每个员工一年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收入。

我知道很多零售企业的平均人效在20万元,公司的经营成本、房租、员工的工资社保、缴纳的税金都要从这20万元里出,员工的待遇肯定好不到哪儿去,相应带来的问题就是人员流失率高、客户体验差。

对于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平均人效是在300万—400万元。相应地,他们就有条件拿出比较大的一块蛋糕奖励员工,使其有更好的福利和发展,同时员工的这种动力也会变成公司发展的动力。

和中型以上的企业主交流,可以多聊聊领导力、组织变革、融资等话题,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

客户类型四:企业中层

成为企业中层,已经是很多人职场的“天花板”。现在我的学员里面企业的中层也越来越多,有的是大公司的中层,有的是国企的中层。其实很多企业的中层年薪在50万元上下,并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们的工作年限平均超过10年。

对于这群企业中层而言,他们面临的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个人收入,基本上只有4条路:

1.企业内的继续晋升;

2.业余时间投资一些副业;

3.出来创业;

4.转型投资人。

很多中层领导其实很想出来创业,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有的人创业成功时,会觉得“这个人都能做这么好,我应该也行”。实际上,他们要面临的挑战跟在大公司里面做一个中层基本上是不太一样的,包括会面临自尊心的问题、客户来源的问题。

和企业的中层交流时,如果他有心继续在企业里往上走,可以跟他多交流一些行业动态和一些知名的企业家的核心的思考。如果对方有心创业,可以和他多聊一聊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大家是怎么赚钱的,对方自然会比较感兴趣。

客户类型五:全职妈妈

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全职妈妈学员跟我讲过做全职妈妈的3个痛点:

第一,买东西的时候不能够尽兴,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第二,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因为自己不挣钱;

第三,孩子对你的印象只停留在做家务。

其实,全职妈妈的痛点还不止于此。因为长时间脱离社会,她们对于行业的了解,对于社会的了解,往往已经出现了脱节。她们跟另一半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情感上的问题。

和全职妈妈的交流,有两个话题特别好用,一个是小孩,另一个是她们自己的职业发展。

客户类型六:BAT等大型企业员工

我自己在腾讯工作过两年,后来也接触过不少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员工。这些年,大公司里的员工过得并不像外面的人看到的那么光鲜。

因为高速增长的业务始终是少数,很多业务同样面临着调整组织的重构。这些大公司的员工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究竟是继续在BAT大公司里混,还是跳槽去小米、拼多多、滴滴这样的企业,还是去换一个民营企业或者国企?再或者围绕自己的爱好开个小店,做个自媒体啥的?

现在,每个月会有3—5个想要从腾讯离职的同学找我交流,原因是我属于少数从腾讯离职之后创业的……和大型企业的员工可以交流对于当下最火业务比如直播、短视频这些业态的思考,也可以跟他们交流职业选择。

前面这几类常见痛点是我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我相信它有助于你去了解这几类不同客户,帮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内心的挣扎。

与客户交流时聊痛点属于“术”的层面。在交流这件事上,真正的“道”就是你对于另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关心和认可。这个东西是做不了假的……

想要和客户构建信任,从了解他们开始。你能和多少客户共鸣,就能做多少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