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

第五十六章

字體:16+-

過於強壯就會衰亡,於是老子要人們“返嬰”。但“返嬰”的說法比喻性太強,人們不容易獲得共識,因此老子又提出了更有普遍意義的“和光同塵”學說。這個學說的內容我們已經在第四章見到,可能是刻寫重疊,而相比之下,放在這一章更“入位”。

在第四章和本章重疊出現的詞句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我當時的翻譯是:“挫去鋒銳,解除紛爭,與光相融,混同世塵。”這,就是“和光同塵”學說的基礎話語。相比之下,“挫其銳,解其紛”不太重要,“和其光,同其塵”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前六個字是指人的行為方式,後六個字是指人的生存形態。

這種生存形態,不是“無”,不是“空”,但又很接近“無”和“空”,那就是生命與光相融,混同世塵。光,雖無實體卻給天下帶來明亮,促成萬物的生長;塵卻沒有這麽高尚,而是籠罩民俗生態。於是“和光同塵”,讓人彌散成無色、無聲、無形的存在,卻又包容高尚和卑下。

老子把這種生存形態命名為“玄同”,也就是以玄妙的方式與天下同化。明代學者王道的《老子億》有記:“玄同者,與物大同而又無跡可見也。”陳鼓應認為“玄同,玄妙齊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

試想,當一個人自稱“我是光”的時候,未免有點驕傲,但老子悄悄提醒,他必須再加一句“我是塵”。一個人的生命如能這樣,那就是能高能下而融成一體,不見形跡而氣吞山河,實在令人崇敬。

因此,在老子之後漫長的曆史上,很多智者都把“和光同塵”、“玄同”作為自己的人生觀。

講了這一章的核心思想之後,要談談其他句子了。

先是開頭那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字麵意思很明白: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說話,而成天說話的人卻有點無知。但是蔣錫昌在《老子校詁》中說:“是‘言’乃政教號令,非言語之意也。”葉夢得也在《老子解》中說過:“號令教戒,無非言也。”陳鼓應的觀點與他們比較接近:“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