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异物及其他

【4】

字体:16+-

那是张外采访过的一个人起草的,人们叫他许老师。许老师给他讲了很多有关高考的故事,“每一件都是真的。”他说。

在许老师的故事中,有个孩子跳楼自杀了,留下一封遗书给父母,其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把我生成北京人?”孩子的母亲疯了。故事中人,每一个都要比老周家的事惨。张外回报社后,打开录音笔仔细听,如实记录下来,但上报后所剩无几。意料之中。

第二天,他给许老师发了条短信:“很抱歉,许老师,我能做的极其有限。”许老师回复:“感谢。意料之中”。

张外放下手机拿起报纸挼成一团,丢进垃圾桶。

整个下午他都坐在电脑前刷微博,那时他还只是个旁观者,并未加入那场战争。一条微博让他改了主意,他拿起手机,敲好短信,发送——“张外 北京 记者”。收信人是许老师。

“滚犊子吧!都来北京!北京人活不活了!北京又挤又乱,房价高,限号。已经忍无可忍了!现在还要在北京高考!让你们丫在北京接受教育还TM要在北京高考!蹬鼻子上脸!外地B!”

外地B。张放对这个词并不陌生。某次他采访回来,乘出租车经过六里桥,桥下绿化带的草坪上,横七竖八躺着一些民工打扮的人,有的正在聊天,有的正在树荫下酣睡,露出不体面的肚皮。

“这帮外地B,好好的北京,您瞧都让丫糟践成什么德性了,操。”的哥狠轰了一脚油,斥骂道。

张外说停车,的哥刹住车,张外掏出一百元纸币扔在的哥脸上,说:我他妈也是个外地B。说完下车,把车门重重甩上。

这一幕发生在张外的脑子里。他既没有叫停车,也没把一百块钱甩在的哥脸上,更没说自己是外地B,而是继续坐在副驾驶位子上,操着一口可以乱真的北京话附和道:“可不是嘛,多好的草坪,全让这帮外地……外地人给毁了。”

张外是个低调的人,他在微博上很少发言,多是转发。这几天,他发现微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ID,“北京人捍卫大北京、沪上抵制异闹联盟”等等。“异闹”成了整整一周的微博关键词。一个叫林晓雯的上海籍作家刚刚被骂,她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任何因地域产生的歧视和优越感都是狭隘的,上海人,别老躺在地方保护里,小心自己被淘汰了。”结果惨遭人肉。有人跳出来说,林晓雯不是北京人不是上海人,祖籍都不在上海,而是在松江。于是有人跟骂,松江人,滚出上海!松江人也他妈算上海人?靠。

许老师是被骂得最厉害的一位。一个叫“李本”的人在围攻许老师的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反异闹领袖”。张外归纳了下,假如剔除掉那些不堪入目的脏话,以下就是李本的观点——

1, 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

2, 尤其是三代以上(含三代)的北京人的北京;

3, 高考是国家给北京人的福利,外地人有什么资格染指;

4, 外地人即使在北京工作交税,其子女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5, 异闹就是外地B,外地B素质低,滚出北京去;

在微博上,李本被其拥趸尊为“本儿爷”,他的签名档是:犯我北京者,虽远必诛。

周五晚上,张外和许老师在微博私信聊了很久。许老师说的话被张外归纳如下:

1, 北京是全国人的首都,不仅仅是北京户籍拥有者的首都;

2, 高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作为捆绑户籍的福利和外地人不准触碰的禁脔;

3, 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才有户籍政策,捆绑户籍政策的高考限制则少之又少;

4, 只要在某个城市居住,就理应有在这个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权;

5, 为什么持外国护照的华侨子女,以及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士可在京沪高考,反而中国国籍的公民却因为户籍不在京沪就不能在居住地高考?

6, 有“外地B”一词汇存在的社会是不正常的社会;

至于“素质论”,许老师认为根本不值一驳,“素质差些就应该被逐出城市?这已经很接近纳粹的反人类理论了。”张外问,“这样做您觉得会有效果吗?”许老师的回答是:“总得有些人出来做些没用的事,做的话或许没用,但不做肯定没用。”

许老师告诉张外,那个叫李本的人要跟他约架。“您答应了?”张外想许老师一介书生,文文弱弱的,多半不是那位“本儿爷”的对手。

“答应了,”许老师说,“我打架肯定不行,但我会跟他辩论。”

张外冲着电脑直摇头,唉,到底是书呆子,辩论?满地找牙的人还怎么跟人家辩论?

“你可能认为我是书呆子,”许老师的留言跳上对话框,“我会带着我写的文章打印件去散发,我不信所有的北京人都跟他一样的想法。”

“别担心,我又不是没挨过打。”

“可是那些本地B不会跟您辩论的,许老师,他们——”

“收回你那句‘本地B’吧,小张,用这个词不比嘴上挂着‘外地B’的人高尚到哪去。

“不要用别人辱骂他人的语言骂回去,那只会助长双方的戾气,让矛盾加深。”许老师最后说。

张外只回了一个字,“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