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興衰三百年

02

字體:16+-

周玄(左日右韋)記通蕃情形:

閩廣奸商,慣習通番,每一舶推豪富者為主。中載重貨,餘各以己資市物往,牟利恒百餘倍。(82)

而且即使私商肯報官納稅,也是弊竇百出,政府所得無幾,例如廣州的市舶收入情形:

廣屬香山為海舶出入咽喉,每一舶至,常持萬金,並海外珍異諸物,多有至數萬者。先報本縣申達藩司,令舶提舉司縣官盤驗,各有長例,而額外隱漏,所得不資。其報官納稅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已。(83)

試驗盡了各種法子,私商依然照樣出海,市舶司等於虛設。幾條路都走不通,這才毅然決定了國營海外貿易的政策,由政府備船隻武器資本貨物大規模地派武裝艦隊到南洋諸國去貿易。這一政策的實現者是威震一代的明成祖,執行和代表者是曆史上有名的三保太監鄭和。

明初對南洋諸國的態度,從明太祖的消極的保境安民政策突轉而為明成祖的積極經營海外政策,實有其內在的原因。原來自太祖建國後,連年征戰,北征蒙古,東南防倭,西南蕃蠻迭次叛亂,加以宮室城廟的營建,諸王就封的王府興造,國帑空虛,民生凋瘁。到建文帝(1399—1402)繼位以後,靖難師起,轉戰四年,赤地千裏。到成祖繼位後,國家財政已經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不能不改變政策,掉轉頭來向南洋發展,從國際貿易的收入上來解救當前的難關。關於這一曆史事實的說明,我們有明代人的記載可以引證:

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迭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84)

使臣派出之目的在貿采琛異:

太宗皇帝入纘丕緒,將長馭遠駕,通道於乖蠻革夷,乃大賚西洋貿采琛異……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蝴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