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兴衰三百年

03

字体:16+-

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所记:

静觉寺在府治三山门内。明洪武间敕赐,宣德年重修。郑和题请其子孙世守之。(162)

可知郑和这时期已极不得意,乞寺庙为皈依之计。

可是这老军人和老航海家命运中注定还有一次周历印度洋的海上旅行。宣德五年(1430)帝以外蕃贡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历诸国。(163)又奉命仆仆做海上之行。《明宣宗实录》记:

五年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蕃国,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浡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彩币有差。(164)

据祝允明所记此次航海里程郑和所率领之舰队以宣德五年(1430)闰十二月六日于南京龙湾开舡。(165)然据《明宣宗实录》则宣德六年(1431)二月中曾令满剌加使臣附郑和舟返国:

六年(1431)二月壬寅,满剌加国头目巫宝赤纳等至京,言国王欲躬来朝贡,但为暹罗国王所阻。暹罗素欲侵害本国,本国欲奏,无能书者。今王令臣三人潜附苏门答腊舟来京,乞朝廷遣人谕暹罗王无肆欺陵,不胜感恩之至。上命行在礼部赐赍巫宝赤纳等。遣附太监郑和舟还国。令和赍敕谕暹罗国王。(166)

由是可知舰队系分别出发,故满剌加使臣得附后发海船还国。主队出发时,并曾派分队到古里,由古里复派人赍货物到天方贸易:

天方……又曰默伽,水道由忽鲁谟斯四十日始至。自古里西南行三月始至。宣德五年郑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诣古里,闻古里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赍货物附其舟偕行,往返经岁,市珍奇异宝及麒麟、狮子、驼鸟以归。其国王亦遣陪臣随朝使来贡。(167)

于宣德八年(1433)七月六日回京。(168)

第七次远征军返国后的第三年,宣宗崩,英宗(1435—1449,1457—1464)冲龄继位,杨士奇、杨荣、杨溥诸老臣当国,于是又重新回到太祖时代的保守政策,不再想向海外发展。同时郑和也已到了望七的高龄,不能再做远行,三十年来的海外活动,于此告一结束。《明史》记: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浡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南巫里)、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169),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170)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171)

在三十年中郑和已遍历印度洋沿岸之地。据祝允明《前闻记》所记宝船里程,可知其前后七次航行之航线。据载由南京龙湾开船经刘家港而至长乐港,约停七月,乃开船出五虎门到占城,由占城到爪哇之苏鲁马益,由苏鲁马益到苏门答腊东南角之旧港,由旧港到满剌加,由满剌加到苏门答腊西北角之亚齐,由亚齐到锡兰,由锡兰到古里,由古里到波斯湾口之忽鲁谟斯,复由忽鲁谟斯回到古里。大宗宝船由古里回洋,历经亚齐、满剌加、占城等地,径航太仓。

分队(明人称分宗)出发之航线,大致有五:一为昔日占城之新州今日安南之归仁,其航线大致有三:一为赴浡泥岛文莱之航线,二为赴暹罗之航线,三为赴爪哇岛苏鲁马益之航线。后一线应经过假里马打、麻叶瓮两岛之间,主队(明人称大宗宝船)所循者盖为此第三线。自是由苏鲁马益历旧港、满剌加、哑鲁而至亚齐。

二为亚齐,其航线有二:一为赴榜葛剌之航线,二为赴锡兰之航线,兹二航线虽在亚齐分道,似皆经过喃浡利、翠蓝屿两地,然后分途航行,主队所循者乃后一航线也。

三为锡兰岛之别罗里(在今高郎步附近),其航线亦有二:一为西赴溜山群岛之航线,二为西北赴小葛兰之航线,亦即主队所经之航线,《明史》说锡兰可通非洲东岸之不剌哇,大概就是溜山一线的延长线。

四为小葛兰,其航线亦有二:一为径航非洲东岸木骨都束之线,二为北赴柯枝之线,主队即遵此线经过柯枝而至古里。当时宝船似未北行至阿拉伯人之沙里八丹,今Cananore及很奴儿二国。

五为古里,其航线似亦有二:一为西北赴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岛之航线,二为赴阿拉伯南岸祖法儿(或应加入今地未详之剌撒)、阿丹等国之航线。当时宝船虽未径航默伽,所遣通事七人附载之古里舶,应亦循此线西北行而抵秩达。(172)

明初出使海外著劳绩的除郑和外,还有太监杨敕(敏)、侯显、尹庆诸人。杨敕于永乐十年(1412)奉使往榜葛剌等国,十二年回京,《星槎胜览》之作者费信此次曾在行中。(173)侯显继之,二使榜葛剌:

十三年(1415)帝欲通榜葛剌(Bengal)诸国,复命显率舟师以行。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榜葛刺曰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西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之。赛佛丁告于朝。十八年(1420)九月命显往宣谕赐金币,遂罢兵。(174)

后又命周鼎等往使:

二十一年(1423)九月江阴等卫都指挥佥事周鼎等九百九十二人奉使榜葛剌等国回,皇太子令礼部赏钞有差。(175)

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九月使满剌加、柯枝诸国。(176)三年(1405)九月返国,苏门答腊酋长宰奴里阿必丁、满剌加国酋长拜里迷苏剌、古里国酋长沙米的俱遣使随还朝见。诏俱封为国王,与印诰,并赐彩币袭衣。复命尹庆往使。十年(1412)命甘泉送满剌加王侄还国。(177)尹庆第一次使满剌加时,内官马彬亦同时被命使爪哇、西洋、苏门答腊诸蕃(178),随行者有金吾左卫千户李名道、林子宣诸将校(179)。后又数奉命使占城。(180)张谦于六年(1408)与行人周航使浡泥国,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八年(1420)复奉命往使,十五年(1417)九月又出使古麻剌郎国。(181)杨庆于十八年(1420)奉命往西洋公干,洪保于次年(1421)奉命送各蕃国使臣回还。(182)吴宾于永乐初曾使爪哇。(183)永乐三年(1405)朝使曾往招谕吕宋、麻叶瓮、番速儿、来囊葛卜、南巫里、婆罗六国。(184)朝臣奉使西洋者有闻良辅、宁善(185)、王复亨(186)、马贵(187)诸人。

成宣年间(1402—1435)努力向南洋发展之结果,第一为经济上之收获,用瓷器丝茶诸货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两受其益。第二是政治上的成功,国威远播,南洋诸国王,稽首来庭,甘为臣属。第三是文化的传播,宝船迭出,信使往来,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第四是华侨移殖之增加及势力之发展,因航路之开辟及航海技术之进步,加以郑和一行使者在南洋之成功,使中国人在南洋之地位陡然提高,在各方面均得便利。因之渡海博易及留居之人数顿增,以其灵敏耐劳的手腕渐得当地人之信仰,华商遂取得南洋经济上领袖之地位,同时参与当地政治,有为当地执政者,甚至有为国王者。

当时人对于南洋通商的见解,以为“舶之为利也,譬之矿然,封关矿洞,驱斥矿徒,是为上策。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为中策。不闭不收,利孔漏泄,以资奸萌,啸聚其中,斯无策矣”(188)。以矿洞喻市舶司,矿徒喻海商。上策指洪武时代,中策指永乐至正德时代。无策指因倭寇而罢市舶之嘉靖时代。所谓“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实即指郑和时代所代表之国营贸易。

在郑和以前及以后,政府对蕃货的处置是用抽分的办法:“朝贡附至蕃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偿之,仍免其税。”(189)政府有优先权抽买全部货物十分之六,以免税为交换条件。蕃货有贡蕃与私商之别,旧制应入贡蕃先给以符簿(190),凡贡至,三司以合文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送入京。若国王、王妃、陪臣等附至货物,抽其十分之五,其余官给之直。暹罗、爪哇二国免抽。(191)其蕃商私赍货物入为易市者,舟至水次,悉封籍之,抽其十二,乃听贸易。(192)永乐、宣德时除市舶抽分以外,直接由国家派远征舰队去海外博易,所得利益更大。宣德以后,宝船不出,诸蕃贡使来市,“椒木铜鼓,戒指宝石,溢于库市。蕃货甚贱,贫民承令博买,多致富”(193)。

市舶之利,嘉靖中都御史林富曾上疏言之。他说:

中国之利,盐铁为大,有司取办,仡仡终岁,仅充常额。一有水旱,劝民纳粟,犹惧不充。旧规至广蕃舶,除贡物外,抽解私货,俱有则例,足供御用,此其利之大者一也。蕃货抽分,解京之外,悉充军饷,今两广用兵连年,库藏日耗,借此足以充羡而备不虞,此其利之大者二也。广西一省全仰给于广东,今小有征发,即措办不前,虽折俸椒木(194),久已缺乏,科扰于民,计所不免。查得旧蕃舶通时,公私饶给,在库蕃货旬月可得银两数万,此其为利之大者三也。货物旧例有司择其良者如价给值,其次资民买卖,故小民持一钱之货,即得握菽,展转贸易,可以自肥,广东旧称富庶,良以此耳,此其为利之大者四也。助国给军,既有赖焉,而在官在民,又无不给,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者也,非所谓开利孔而为民罪梯也。(195)

互市之利如此,在成宣时代又加上大规模的国营贸易,虽然现在没有确切记载证明当时的国库收入是如何浩大惊人,至少也可从这文件看出国家和地方政府靠互市收入的需要程度。照这情形类推,可以想见成宣时代郑和在南洋活动的成绩和当时朝野的需要。

四十年后,有太监迎合宪宗(1464—1487)的意思,到兵部查索宣德间郑和出使的水程,再做远征海外的壮举,为台谏所阻而罢:

成化间(196)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197)。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198),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199)

在政治方面,南洋诸国经过几度郑和所率领的远征军的武力制裁和外交手腕的发挥,莫不来朝恐后,除循常例遣使臣入贡外,诸国王中有亲自航海到京师朝贡,表示臣属者。

永乐四年(1406)东洋冯嘉施兰土酋嘉马银等来朝。(200)六年(1408)八月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201)率王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来朝:

舟次福建,守臣以闻,遣中官往宴赉,所过州县皆宴,入朝朝见,帝奖劳之。王跪致词曰:陛下膺天宝命,统一万方,臣远在海岛,荷蒙天恩,赐以封爵,自是国中雨赐时顺,岁屡丰登,民无灾厉,山川之间,珍奇毕露,草木鸟兽,亦悉繁育,国中耆老咸谓此圣天子复冒所致,臣愿睹天日之表,少输诚悃,不惮险远,躬率家属陪臣诣阙献谢。帝慰劳再三。命王妃所进中宫笺及方物陈之文华殿,王诣殿进献毕,自王及妃以下悉赐冠带袭衣。帝乃飨王于奉天门,妃以下飨于他所。礼讫送于会同馆。礼官请王见亲王仪,帝令准公侯礼。寻赐王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绫绢,衣十袭。余赐赉有差。

十月王卒于馆。帝哀悼,辍朝三曰,遣官致祭,赙以缯帛。东宫亲王皆遣祭,有司具棺椁明器葬之安德门外石子冈,树碑神道,又建祠墓侧,有司春秋祀以少牢。谥曰恭顺。赐敕慰其子遐旺,命袭封国王。

十年(1412)遐旺复偕其母来朝。(202)满剌加国嗣王拜里迷苏剌于九年(1411)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来朝。十年(1412)王侄入谢,十二年(1414)王子母干撒于的儿沙来朝,告其父讣,即命袭封。十七年(1419)王率妻子陪臣来朝。二十二年(1424)西里麻哈剌以父没嗣位,率妻子陪臣来朝。(203)十年中国王五次亲朝。苏禄有三王,十五年(1417)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并率其家属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桴海朝贡,东王次德州,卒于馆,帝遣官赐祭,命有司营葬,勒碑墓道,谥曰恭定。命其长子都马含继位。(204)菲律宾群岛中之古麻剌郎王干剌义亦奔敦亦于十八年(1420)率妻子陪臣来朝,受封爵封诰,还至福建,遘病卒,谥曰康靖,有司治坟,葬以王礼,命其子剌苾嗣为王。(205)

诸王除亲自入朝受中国册封外,并请求封其国中之山,如浡泥之长宁镇国山:

初故王(麻那惹加那)言:臣蒙恩赐爵,臣境土悉属职方,乞封国之后山为一方镇。新王(遐旺)复以为言,乃封为长宁镇国之山,御制碑文,令(中官张)谦等勒碑其上。(206)

满剌加之西山(207)。其他未经特封之山川,则附祭于沿海各省,如广西则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琐里,广东则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则附祭日本、琉球、浡泥,将祭则遣官一人往监其祀。(208)

南洋各地政治上的领袖和著名的山川都受中国册封,在经济方面,更是贸迁有无,息息相关。两地交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更经过成宣时代的积极经营,南洋的社会文物渐有华北的趋势。如北婆罗洲之杜森族为土著狄亚克族与中国人之混合种,自称为中国人之苗裔,其耕织均用中国之法。(209)菲律宾之由游牧时代而进入农业时代,实由于闽人林旺之启导。(210)爪哇旧港南浡利诸地多使中国铜钱。(211)甚至地各亦中国化,如爪哇之新村,北婆罗洲之中国河、中国寡妇峰,拉布恩岛之中国河。(212)

据《明史》:“万历时为(婆罗)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其地,其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213)苏禄史亦言14世纪时有中国使臣黄森屏到浡泥,后任支那(214)巴坦加总督。其女嫁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凡二十余传以迄今。其王统由女系递传。阿合曼之女嫁爱丽,后继王位,即今文莱王始祖也。(215)郑和部下留居南洋,确有史料可据。《明英宗实录》记前随郑和下蕃之太监洪保所属一船,由西洋发碇时船中凡三百人,后遭风漂泊,辗转流徙,经十八年后,得回国者仅府军卫卒赵旺等三人。(216)其余未能返国之二百余人,当然留居各地,从事于蛮荒之开发。又如商人下蕃者亦往往留居,如苏禄之留人为质:

土人以珠与华人市易,大者利数十倍。商舶将返,辄留数人为质,冀其再来。(217)

美洛居有香山,雨后香堕,沿流满地,居民拾取不竭,其酋委积充栋,以待商舶之售。东洋不产丁香,独此地有之,可以辟邪,故华人多市易。以此侨居者亦众。万历时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因争美洛居构兵,华人流寓者,游说两国,令各罢兵。(218)吕宋尤多华侨,以去漳近故贾舶多往。往往久住不归,名为压冬,聚居洞内为生活,渐至数万,间有削发长子孙者。(219)

华商久居南洋,占有势力。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令东苑商人张宣率官军二千送占城王古来还国。(220)或即为当地官吏执政,如漳州人张姓之为浡泥那督,那督华言尊官也。(221)汀州人谢文彬之为暹罗岳坤,岳坤犹华言学士之类。(222)饶州人朱复、南安人蔡璟之为琉球国相。(223)诸国来朝之译人及使臣亦多由华人充任,如万安人萧明举之为满剌加通事(224),火者亚三之为葡萄牙人使者(225),琉球使者则多为闽人(226)。

罪人及海盗以在中国境内不能立足,亦多避居南洋,如前文所引之梁道明、陈祖义、郑彦诚、施进卿诸人之雄长旧港,南海叛民何八观等之屯聚岛外(227),嘉靖末年海寇余众遁居吉兰丹,生聚至两千余人,行劫海中,商舶苦之。(228)广东大盗张琏(229)逃居旧港,列肆为蕃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230)林凤、林道乾为官军所败,逃至海外,与西班牙人争夺菲律宾群岛,为中国及西班牙两国军队所击退。(231)

从成宣时代积极经营南洋以后,南洋已成为中国之一部,无论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均为中国之附庸。南洋之开拓及开化完全属于中国人之努力,假如政府能继续经营,等不到欧洲人的东来,南洋诸国已成为中国之领地,合为一大帝国,或许世界史要从此变一样子。可是政府放弃了这责任,并且不愿继承前人的伟绩,退缨自守,听其自然。这担子便又重新放到无数千万的无名英雄身上,他们不但没有国家的力量做后盾,并且冒着违犯国家法令的危险,凭着勇气和求生的欲望,空拳赤手,乘风破浪,到海外去开辟他们的新世界新事业,凭着优秀民族的智慧去征服环境,做当地人的领导者。南洋群岛之有今日的繁荣正如沙捞越王查尔斯·布罗克所言:“使南洋而无华侨,吾人将一无所能。”英总督瑞天咸所言:“马来半岛之有今日,皆华侨劳力之所赐。”(232)

正统(1436—1449)以后,对南洋取放任政策。结果在商业方面由国营而恢复到以前的私人经营,在政治方面,南洋诸国复由向心力而恢复到以前的离心力。八十年后欧洲人为了找寻香料群岛陆续东来,他们不但拥有武力,做有组织的经营,并且有国家的力量做后盾,得以进步;不到几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个样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以前中国人的地位,瓜分豆剖,南洋成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华侨寄居篱下,备受虐待和残杀,中国政府不能过问。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大转变,也是世界史上一个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