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史

3.百家爭鳴,各顯其能

字體:16+-

周公製定禮樂製度,為周朝幾百年穩固統治提供了理論道德基礎。幾百年後,曆史進入春秋時期,禮樂製度出現衰敗。各階層仁人誌士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漸形成百家爭鳴局麵。老子、孔子和墨子等人,相繼登上曆史舞台。

老子是周朝負責管理守藏室的官員。他喜歡讀書,如饑似渴,博覽泛觀,研究禮樂、道德等學問,聞名天下。

孔子到洛陽學周禮,曾請教過老子。老子認為,周公早已經屍骨無存,他製定的周禮不能解決當今的問題。他對孔子說:“你提到的那些人,骨頭都爛了,隻是還存留他們的隻言片語。有修養的人生得其時就出來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蒿一樣隨風飄行,過順其自然的日子。我聽說過,卓越的商人深藏財貨時,像虛無一物一樣;有修養的人品德高尚,容貌謙虛,像愚鈍無知一樣。拋棄人身上的驕傲之氣和旺盛的欲望,除去人身上做作的樣子和不切實際的誌向,這些都不利於提升自己的修養。我所能告訴你的,僅此而已。”不難看出,老子認為孔子追求的都是“無用的東西”,不看重孔子所崇拜的周禮。

老子在洛陽住了很久,看到周王室衰微了,就出函穀關去雲遊四海。函穀關關令尹喜攔下老子,要求傳授一點智慧。老子停留幾天,寫一部《道德經》交給尹喜就走了。

《道德經》是老子深入思考,歸納總結,而留下的智慧之言。不過,老子對當時社會的態度是消極的,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麽。這一思想後來在莊子那裏得到發揚光大,形成老莊哲學思想。

與老子一切順其自然不同的是,孔子是有情懷的人,對周禮非常癡迷,一生都在為克己複禮而努力奮鬥。

孔子是沒落貴族出身,喜歡學習禮,很小就以孝道聞名,喜歡讀書,鑽研周禮。一個偶然的機會,魯侯派孔子去周王室學禮。孔子見到老子,向老子請教。孔子是當時勤奮好學的年輕人,老子是當時博覽群書的老者,雙方觀點不同,但相互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