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

第四章 分析生活风格的成因

字体:16+-

仔细观察山谷里的松树,不难发现,它与山顶上的松树是截然不同的。虽然都是松树,但生长风格各异。也就是说,长在谷底和长在山顶上的松树风格是不一样的。树的生长风格就是树的个性,环境不同,个性不同。当把它置于一个和我们预期迥异的环境中进行审视时,就有了不同的风格。事实证明,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生长模式,而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机械反应。

树如此,人也一样。特定的生活环境衍生出特定的生活风格。由于人的意识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分析生活风格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确切关系。人在顺境中生活,风格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充满困难的陌生环境中,个体的生活风格才会清晰起来。处在顺境中的个体的生活风格,也许只有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才能发现。而如果个体是处在困境之中,即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生活风格。

生活不是游戏,生活的道路上荆棘密布。个体深陷困境的情形比比皆是,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行为与性格特征。前面已经说过,生活风格是一个统一体,它源于个体早期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未来,就得先了解他的生活风格。否则,即便知道本能、刺激、驱力等概念,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确,有些心理学家试图通过本能、印象或创伤等得出结论。但是,深入研究表明,所有这些都源于某种连续的生活风格。无论何种刺激,都只能起到固化生活风格的作用。

如何将“生活风格”这一概念同前面讨论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呢?我们知道,有生理缺陷的人由于生活困难而没有安全感,会产生自卑感或自卑情结。但是,人们不可能永远忍受这种状况,自卑感会刺激他们去采取行动,于是就有了目标。在个体心理学里,这种指向特定目标的持续行为叫作“生活计划”。然而,由于这种说法有时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于是,我们将其改为“生活风格”,也就是独特的生活境遇造成的独特的行为习惯。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风格,因此,通过简单的对话和提问就可以预测他的未来。这就和看戏一样,只看第五幕,便可解开所有谜团。同样,知道了个体处于生活的哪个阶段、知道了他的困难和问题所在,就能预测他的未来。因此,只要掌握几个事实,就可以预测不合群的孩子、被宠坏了的孩子、依赖别人的孩子或畏首畏尾的孩子未来会如何发展。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就是寻求他人的帮助,那么日后他又将面临怎样的难题?例如,犹豫不决意味着逃避人生问题。是的,一定会这样,因为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我们知道,他不想独自面对人生,只想让人宠着,只想回避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他沉湎在毫无意义的事物之中,从来都不思进取,从来都不想积极生活。他缺乏社会兴趣,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一个神经症患者、一个罪犯,甚至还会选择自杀。目前,我们对上述情况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比如,为了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可以选择一种常规的生活风格作为衡量的基础,也可以选择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作为标准,通过对比,发现异常。

现在,给大家讲讲如何确定正常的生活风格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理解个体的错误和异常也许会有帮助。但在开始讨论之前,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个体分成不同的类型,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风格都是不同的。就像我们无法在同一棵树上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两个“生活风格”完全相同的人。大自然丰富多彩,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本能和错误,所以,要想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类型”,只是帮助我们归纳并理解个体之间相似之处的一种捷径。例如,根据智力水平分类,就能更好地研究各类水平的个体的特征。然而,不能总是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分类,分类的宗旨是要能凸显出同类人的相似点。有些人非常迷信类型说。一旦将某人归为某一类型,这一标签就会永远伴其左右,很难更改。

为了说明问题,现在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提到社会适应不良这一类型时,我们指的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社会兴趣、生活枯燥无味的人。这就是对人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也许是最重要的方法。设想一下这样一个人:他兴趣不广,但把有限的兴趣全都放在了“视觉事物”上。这样的人与把兴趣全都放在了“口头事物”上的人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属于社会适应不良的人,很难跟他人建立起同伴关系。因此,分类只是一种提供便利的抽象方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一定会让你感到疑惑不解。

现在,让我们回到“正常人”这个话题上来。正常人是我们衡量变异程度的标准。正常人指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他们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有意无意间通过自己的工作造福社会。另外,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常人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而精神错乱的人则同时缺乏这两种特质:他们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无法通过心理调适轻松应对日常工作。有这样一个案例。患者是一名三十岁的男子,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在最后一刻充当逃兵。他有一个朋友,但却对对方心存疑虑,因此,所谓的友谊也只能在原地踏步,无疾而终。如果一方总是处于紧张状态,那么友谊就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想象,除了许许多多泛泛之交以外,这名男子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他既不喜欢交朋友,也不善于交朋友。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喜欢社交,所以在社交场合总是沉默不语。在这件事上,他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在社交场合,他的脑子里总是空空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不仅如此,这名男子还非常腼腆,跟人说话时总会一阵阵脸红。结果,原本粉红色的皮肤就变得更红了。其实,如果能够克服羞怯这个毛病,他可以说得很好。所以在这方面,他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当然,他害羞的时候,表现得很不大方,所以,也不怎么受身边的人待见。他能感受到这一点,于是就更不愿意参与社交、更不愿意开口说话了。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他的生活风格,所以他在社交场合与人接触时格外引人注意。

继社交生活和交际艺术之后,需要讨论的就是工作问题了。患者总是害怕自己能力有限难以胜任某工作,于是,便不分昼夜拼命学习,致使自己劳累过度,最终只好辞职了。

对比一下患者处理前两个问题的方法,就会发现,他总是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他非常自卑。他总是低估自己,总是觉得身边的人和新的环境对自己不太友好。因此,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

至此,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足以勾勒出这名男子的生活风格。看得出来,他也想破浪前行,可又因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他总是六神无主,如临深渊。他很少会放胆前进,在大多数情况下,宁愿待在家里,不想见人。

这名男子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准备不足的问题——就是婚恋问题。面对异性,他总是犹豫不决。他自己也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由于过于自卑,没有勇气面对未来,他所有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如果要用什么字眼儿来总结一下他的行为和态度的话,没有什么比“可以……但是……”更合适的了。我们发现,他在不断更换恋爱对象。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现在,来看看形成这种生活风格的原因吧。个体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生活风格的成因。这名男子的生活风格是在四五岁时形成的。那时发生了什么悲剧,让他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一悲剧到底是什么。可以看出,不知什么让他丧失了对他人的正常兴趣,让他觉得生活不易。因此,对他来说,与其直面困难,不如安于现状。就这样,他变得谨小慎微、迟疑不决,并且千方百计逃避现实。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他是家里的长子。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长子这个位置的重大意义,也指出了长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那就是,他曾经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现在这个位置却让一个新宠取代了。研究发现,很多人畏首畏尾,害怕往前走,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受宠爱的人。所以,就本案例而言,患者的症结不言自明。

在很多情况下,只需问病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了。那就是:你在家里排老几?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了一切。当然,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询问患者的早期记忆。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章里详细讨论。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因为早期记忆或者早期映像是个体生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这个叫“原型”。因此,知道了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就等于知道了他的部分原型。回顾过去,每个人都能想起一些重要的事情。事实上,能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往往都是重要的。不过,有些心理学流派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假设。他们认为,忘记了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两种观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个人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他有意识的记忆,但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意义,更不知道这些记忆跟自己的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因此,无论我们强调有意识记忆的潜在意义,还是被遗忘记忆的重要性,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对早期记忆的描述,哪怕只是零星的或片面的,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例如,有人告诉你,小时候,母亲曾经带着他和弟弟一起去市场。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发现他的生活风格。他提到了自己,也提到了弟弟。可见,对他来说,有个弟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让他接着往下讲,也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画面:那天,开始下雨了,母亲把他抱了起来。可就在这时,母亲看到弟弟,于是,就把他放下了,去抱弟弟。此时我们就可以勾勒出他的生活风格了,即他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受待见。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在社交场合总是寡言少语了。理由很简单。他总是在观察,看看周围是否有人比自己更受欢迎。这一点在交友问题上也不例外。他总觉得朋友更喜欢别人,因此永远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他总是疑神疑鬼,总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阻碍友谊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悲剧对其社会兴趣发展的影响。他回忆说,母亲抱起了弟弟,也就是说,他觉得母亲在弟弟身上花的心思更多一些。他觉得弟弟更受待见,于是,便不断地去验证这种想法。他坚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因而总是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换句话说,在看到别人备受宠爱的情况下,自己总想干出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对于这样一个疑神疑鬼的人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他与世隔绝。如此一来,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也就不用和别人竞争了。有时这样的孩子的确会产生类似的幻觉:整个世界土崩瓦解了,地球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再也没有人来跟他争宠夺位了,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拯救自己。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凭借逻辑、常识和事实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而是一味钻进了猜疑的牛角尖。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一心想着逃避。他与旁人毫无瓜葛,对他们也毫无兴趣。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去责备他,毕竟他和常人不同。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让他们变得跟正常人一样。那么,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这类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总是过度紧张,总是不停地去验证自己固有的想法。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想法,就必须设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打破他们的成见。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一定的智慧。最理想的状态是,医生和患者关系生疏,或者说医生对患者本人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如果医生对病例产生了直接兴趣,那就意味着他的兴趣点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患者身上,而这一点难逃患者的眼睛。而患者一旦发现,就会心生疑虑。

在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减轻患者的自卑感。然而,自卑感是不可能根除的。事实上,我们也不希望如此,因为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成为自我发展的跳板。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患者的目标。前面说过,患者之所以把逃避当成目标,就是在他眼里,别人都比自己更受欢迎。因此,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观念情结”来展开。为了减轻他的自卑感,必须让他知道自己低估了自己。我们可以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让他知道正是由于自己过度紧张才出现了“如临深渊、如临大敌、深陷绝境”的幻觉。我们还可以告诉他,正是由于自己总是害怕失宠,才会阻碍他各方面的正常发挥,也会影响他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如果这样的人在社交场合能够充当主人的角色,热情招待朋友,处处为朋友着想,共度美好时光,那么,他的身上就会出现巨大的转变。然而,在真实的社交生活中,他们毫无想法,感受不到任何乐趣。所以挂在他们嘴边的常常是:“一群蠢货!根本不懂得欣赏,根本不值得欣赏。”

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认知偏差、常识匮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显得稀里糊涂。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他们总是如临大敌,永远过着孤狼般的生活。作为人类,这样的异常状态只能用“悲剧”二字来形容。

现在,再来看一个实例——一个抑郁症患者的例子。抑郁症虽然非常普遍,但绝不是不能治愈的。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面对新的环境时都会出现一些抑郁症症状。我们谈到的这名患有抑郁症的男子有过十次左右的发病史,而每次发病都是在他调换岗位的时候。只要不换工作,他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他一方面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又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而且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依然孑然一身。

为了了解他的生活风格,不妨先看看他的童年。小时候,他非常敏感,喜欢胡搅蛮缠,每每以痛苦和体弱为借口来要挟自己的哥哥姐姐。有一天在沙发上玩的时候,他把别人全都推了下去。姑妈训斥他的时候,他却振振有词:“你骂我,你毁了我的人生!”要知道,那时他才四五岁。

这就是他的生活风格。他总想控制别人,总拿痛苦和体弱说事儿。结果,后来他得了抑郁症,而抑郁症本身就是软弱的表现。几乎每个抑郁症患者的口头禅都是:“我的人生彻底毁了,我现在一无所有。”这种人往往是先得宠、后失宠,而正是这一得一失才塑造了他们后来的生活风格。

人类对环境的反应与动物十分相似。面对同样的情境,兔子与狼或老虎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一点上,人类也是一样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三种不同类型的男孩带到狮笼前,观察他们第一次面对危险动物时的反应。第一个男孩转身说道:“咱们回家吧。”第二个男孩说道:“真好玩!”说这话的男孩想让自己显得十分勇敢,然而,说话时却浑身发抖。这是一个典型的胆小鬼。第三个男孩说道:“我可以朝它吐唾沫吗?”至此,我们看到了三种迥然不同的反应,看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同时,也看到了绝大多数人都有恐惧倾向。

在社交活动中,这种胆怯心理是导致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原因。有这样一名男子,他家庭条件优越,自己从不努力,总是依赖别人。他看上去十分虚弱,因而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家道败落了。他的兄弟跟他说:“你真是笨到家了,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你真是个棒槌!”打那以后,这名男子就开始酗酒,几个月后,便成了货真价实的酒鬼,再后来,在精神病院里关了两年。这两年虽然对他有所帮助,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他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重返社会的。虽说他是望门之后,但是除了打打零工当当苦力,什么工作也找不到。没过多久,他开始出现幻觉。他总觉得有人在嘲笑他找不到工作。起初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醉酒;后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产生了幻觉。由此可知,仅仅让一个酒鬼清醒过来还是不够的,必须弄清楚他的生活风格,加以纠正。

调查发现,这名男子从小得宠,遇事总想求人,从未想过去独立工作,其后果是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会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要认识到自己生活风格中的错误。假如上面那个孩子能够学会独立做事,那么,他在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前就不会自惭形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