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里,我们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个体的早期记忆和幻觉来挖掘其隐藏的生活风格。不过就个性研究而言,有很多种切入方法,而早期记忆只是其中的一种。除了早期记忆以外,还可以观察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所有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原理,那就是通过局部来诠释整体。行为本身既是态度的表达,也是态度的内涵,而态度则代表了个体对生活的整体看法,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风格。
首先,来谈谈肢体动作。众所周知,我们会根据个体的站姿、走姿、言谈举止等对其进行性格判断。尽管这种判断不总是有意识的,但是肢体动作留下的印象却总能左右我们对他的好恶。
先拿站姿来说吧。面对眼前的孩子或者成人,我们会马上注意到他的站姿:是笔直如松,还是弯腰驼背?这个很简单。不过,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特别夸张的姿势。如果一个人站得过于笔挺,四肢极力伸展,我们不禁要问:他是不是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推断,此人的内心并不如外表强大,仅仅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暴露出其内心的某种优越情结:他希望表现得更加勇敢,想要更多地表现自己。其实,如果他稍微放松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另外,我们也会看到与此完全相反的人,他们总是松松垮垮、弯腰驼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姿势暗示了他们内心十分软弱。但是,作为艺术和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需要谨慎行事,要多方求证,不能仅凭某一现象就妄下结论。尽管有时我们对自己的结论充满信心,但仍然需要从其他角度加以验证。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弯腰驼背意味着懦弱,这样的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如果他们陷入困境,我们又指望他们做出何种反应呢?”
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们发现,这类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可以倚靠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永远都在寻求他人的支持。这一点和弯腰驼背反映出的是同一种心态。因此,当两种行为同时出现在个体身上时,我们的判断就得到了验证。
我们还发现,依赖他人的孩子与个性独立的孩子肢体动作也完全不同。观察一个孩子的站姿、观察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就能判断出他独立的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怀疑,因为有很多方法都可以验证我们的判断。一旦判断得到证实,就可以立刻采取补救措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现在,我们不妨拿一个独立性不强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先让孩子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然后让孩子走进母亲所在的房间。观察发现,孩子并没有东张西望,而是径直走向自己的母亲,然后立刻靠在椅子上或者靠在母亲身上。这和我们的预测不谋而合,那就是,这个孩子总想得到别人的支持。
观察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方式也很有意思,这不仅能反映出孩子的社会兴趣和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体现出孩子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一个不愿意接触他人的人,一个落落寡合的人,在别的场合也同样会表现得冷漠矜持。观察发现,他总是少言寡语、默不作声。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都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现在,不妨用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一下:前来求诊的患者是一名女性。医生本以为她会坐到离他最近的椅子上。然而,当他请她坐下时,她却环视四周,选择了一个离他最远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断,患者只愿意与一个人打交道。她说她已经结婚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猜出她的整体情况——那就是,她只愿意和丈夫一人接触,渴望得到他的宠爱。这样的人往往都会要求自己的丈夫每天准时回家,晚一点也不行。另外,独处时她会坐立不安。她不愿意走出家门,也不喜欢结交朋友。总之,从她的一个小小肢体动作上就可以猜出她的整体状况。当然,这一理论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加以验证。
她可能会告诉我们:“我有焦虑症。”如果不知道焦虑症可以用来控制他人,那么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假如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成人患有焦虑症,那么可以推测,此人的身边一定会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
曾几何时,有一对夫妇坚称他们是自由思想者。自由思想者认为,在婚姻里,只要双方坦诚相待,就可以随心所欲。结果丈夫把自己的几段风流韵事和盘托出,妻子对丈夫的诚实坦率似乎也很满意。不过,没过多久,她便患上了焦虑症,每次出门必须有丈夫陪伴。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自由思想是如何被焦虑或恐惧所改变的。
有些人总喜欢站在墙边或者靠在墙上,这说明他们不够勇敢、不够独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的原型。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学校里非常腼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说明他不愿意与人接触。他没有朋友,总盼着放学;他走路很慢,下楼时总是贴着墙根;等到出了校门,便低着头,一路跑回家去。他在学校里算不上是好学生,事实上,因为不喜欢学校,成绩一直很差。他总想回家,回到妈妈身边。妈妈是一个寡妇,身体不好,对他溺爱有加。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找到了他的母亲,进行了一次交谈。医生问她:“他愿意睡觉吗?”她答道:“是的。”“夜里哭闹吗?”“不会。”“尿床吗?”“不尿。”
医生很纳闷,觉得要么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是男孩出了问题。随后,他断定男孩一定是跟母亲一起睡的。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因为孩子夜里哭闹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如果他跟母亲同睡一床,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尿床也是如此。医生的结论很快得到了证实,男孩确实是跟母亲一起睡的。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细枝末节都是个体生活计划的组成部分。个体的生活目标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就本案例而言,男孩的目标就是时刻与母亲待在一起。据此可以判断一个孩子的意志是否薄弱,因为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不可能制订聪明的生活计划的。
现在,来看看个体之间心态方面的差异。有的人争强好胜,有的人动不动就说要放弃。然而,现实中从未有谁真的放弃过。放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人性使然。正常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虽然可能有时看上去似乎要放弃了,但实际上,那正是他在做更加艰苦的努力。
有一种孩子总想放弃。他们在家庭里永远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人人都要宠着他,都要推着他走,都要给他出主意。由于在生活中总是离不开别人,于是,他们便成了大家的负担。实际上,这就是他们的优越目标。换句话说,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控制欲。前面说过,这种优越目标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不会采取这种“抄近道”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了。
有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就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他是家中的长子。前面说过,当次子到来时,长子的悲剧就开始了,他原本备受关注的家庭地位也就动摇了。男孩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他很沮丧,一肚子牢骚,工作也没有着落。有一天,他企图自杀;后来,他找到了医生,并对医生说,他在企图自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开枪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抑郁、懒惰、毫无作为的人,其实一直在心里盘算着该如何行动。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懒惰厌学的孩子和无所事事的成人个个都处在危险的边缘。他们的懒惰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旦出现变故,就会试图自杀,就会得神经病,就会精神错乱。有时,如何确认这类患者的心理状态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科学难题。
孩子害羞,也是非常危险的。害羞的孩子必须得到良好的治疗,否则会毁掉他们的一生。如果孩子的羞怯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他们的人生路上将会荆棘密布,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成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享受生活的恩赐。勇敢的人不会因为失败而消沉,而羞怯的人则不然,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便会选择逃避,并最终走向生活的反面。这类孩子在长大后会患上神经症或者精神失常。
他们总是自惭形秽,跟别人在一起时也总是吞吞吐吐。结果,他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深居简出。
上面描述的这些特征叫作心态。心态不是先天的或者遗传的,心态是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所谓特定特征,就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其统觉所给出的答案。当然,它并非总是哲学家所预期的合理答案,而是个体的童年经历和儿时错误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在未成年人或非正常人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成年的正常人身上则很难观察到。正如我们所知,原型阶段的生活风格比后期的更加清晰,更加简单。事实上,我们不妨把原型阶段对心态形成的作用过程当成尚未成熟的果实。这样的果实会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如水、养料、空气等,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原型与生活风格之间的区别就像是未成熟的果实与成熟的果实之间的区别。就人类而言,在果实尚未成熟阶段将其打开进行研究较为容易,不过,此时所揭示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与果实成熟阶段的内涵相差无几。
比如,我们发现,儿童早期的懦弱心理会体现在后期的方方面面。懦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与勇敢的孩子有所不同。勇敢的孩子往往具备一定的勇气,而勇气则是常识的必然产物。不过,在特定情况下,懦弱的孩子也会有勇敢的表现,这一点在他们有意问鼎冠军的时候就十分明显。下面这个男孩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男孩不会游泳。有一天,别的孩子叫他一起去,他就去了。水很深,他差点儿淹死。这当然不是什么真正的勇气,这简直就是胆大妄为。他之所以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敬佩。他无视危险的存在,而一旦危险临近,则希望别人能去救他。
从心理上讲,勇敢和胆怯这个问题与宿命论的信仰密切相关。信仰宿命论会影响我们采取积极行动的能力。有的人优越感极强,认为自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什么都不想学,结果可想而知。有这种优越感的孩子往往成绩欠佳。有的人总想尝试最危险的事情,他们相信自己能化险为夷,相信失败永远与自己无缘,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发现,现实中有这样一种人,无论遭遇何种变故,都安然如故,不受影响,这就是宿命论的作用。比如,他们在一次事故中死里逃生,于是便认为自己的存在注定是为了完成更加崇高的使命。曾经就有过这样一名男子,不过,在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后,便丧失了所有的勇气,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对他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已然坍塌了。
当问及其早期记忆时,他提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他说,有一次他准备去维也纳的一家剧院看戏,可是,去之前他有别的事情需要先处理一下,等他后来赶到剧院时,剧院已经在大火中夷为平地。一切都毁了,可他却躲过一劫,不难想象他当时的想法——那就是,他之所以幸存,是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此后,一切顺风顺水,直到有一天,他婚姻出了问题,他瞬间崩溃了。
说到宿命论的意义,可写的东西很多。它不仅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与文明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命运。但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它与心理活动和生活风格之间的关系。宿命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懦弱的逃避。它让个体无心奋斗、无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宿命论所带来的精神支柱完全是虚幻的。
另一种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心态是羡慕。羡慕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羡慕的成分。些许的羡慕是无害的,是正常的。然而,羡慕只有转化成为有益的力量才有助于工作,有助于进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羡慕便是无益的。因此,对于人人都有的羡慕心理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
但是,忌妒却是一种更加棘手、更加危险的心态,完全无法产生任何积极作用。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此外,忌妒的结果就是深深的自卑。心怀忌妒的人总怕失去同伴,因此,每当他试图用某种方式来影响同伴时,忌妒心理就会暴露他的无能。深入研究这类人的原型,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剥夺感”。所以,无论何时,一旦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都应该检视一下他的过去,看看他是不是一个曾经失去宝座的人,是否等待着厄运再次降临。
上面我们谈论的是与羡慕、忌妒有关的一般性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一种非常特殊的羡慕之情,即女性对男性优越的社会地位的羡慕。研究发现,很多女性,无论是年轻女孩还是成年妇女,都希望自己成为男性。这种心态不难理解,这是因为客观上,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总是处于主导地位。与女性相比,男性总能得到更多的赞赏、重视和尊敬。从道义上讲,这是不公平的,应该予以纠正。同时,女性发现,男性在家庭中活得更加舒服。他们不必为鸡毛蒜皮的琐事操心,而且在很多方面都享有更多的自由。正因如此,女性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感到不满,于是,她们便开始模仿男性。模仿的方式很多,穿男装就是其中一种。在这一点上,她们有时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因为男装确实比女装舒服。类似的行为很多,也很有益,因此没必要给她们泼冷水。但是有些想法则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女孩不起女孩的名字,偏偏要起男孩的名字。而且如果别人不叫她们给自己起的男孩名字,她们就会大发雷霆。如果这种态度不是自我调侃,如果它反映出的是某些深层次的东西,那就非常危险了,因为日后它可能会表现为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满、对婚姻的抗拒或者对婚后自己所承担的女性角色的厌恶。
我们不应该指责那些喜欢穿短裤的女性,因为确实方便。在很多方面,女性完全可以像男性一样发展,像男人一样工作。然而,如果她们对自己的女性角色感到不满,总想去模仿男人的恶习,那就非常危险了。
这种危险倾向常常出现在青春期,这也是原型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心智未开的女孩开始忌妒男孩的特权,开始模仿男孩。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优越情结,是对正常发展的逃避。
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情况会导致女性对婚恋的厌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女孩都不想结婚。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单身也是一种失败,所以,即便是对婚姻毫无兴趣的女性也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家庭。
任何人,凡是主张以平等原则来协调两性关系的,都不应该鼓励女性去对抗男性。男女平等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对抗男性则是对抗现实的盲目行为,因此是优越情结的一种具体表现。事实上,这种对抗会影响两性的正常功能,会引发很多严重的症状。通过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上述情况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有些女孩想成为男孩。同样,有些男孩也想变成女孩,只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想要模仿的并不是普普通通的女孩,而是举止夸张、风情万种的女孩。他们涂脂抹粉,头插鲜花,极力效仿轻浮女子。这种行为同样也是优越情结的一种表现。
研究发现,在诸多类似的案例中,男孩大都是在女性主导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去模仿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
曾经有个男孩因为性方面的问题前来就诊。他回忆说,自己总是与母亲待在一起,而父亲在家里就像空气一样。母亲婚前是一名裁缝,婚后也做着类似的工作。男孩因为一直跟着母亲,所以对母亲做的东西也逐渐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学做针线活,学画裙子图样。他四岁时就学会了辨认时间,因为母亲总是在四点出门,五点回家。每次看到母亲回来,他都感到非常高兴,因此也就学会了看钟。
后来,他开始上学了,言谈举止跟女孩一模一样。他不爱运动、不喜欢游戏,男孩们经常拿他打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暧昧举动。比如,他们要登台演出。可想而知,让他扮演的是一个女性角色。他的表演非常成功,很多观众都误以为他是女孩,有一位男性观众甚至还偷偷喜欢上了他。就这样,他发现,虽然自己作为男生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作为女生却颇受欢迎。正是这种心态使其后来在性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