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
宋朝的特點,是內盛而外弱。一方麵,宋朝的皇帝寬厚,大臣謹慎,所以老百姓的日子相對富足,文化也特別繁榮,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氣質,這是內盛。但是另一方麵,它的戰鬥力很弱,跟少數民族政權打仗很少打贏。北宋的時候跟遼朝和西夏打,金朝崛起之後又跟金朝打,還被金朝趕到了長江以南,所以宋朝又分成了北宋和南宋。最後,南宋又被蒙古政權所滅。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充滿了悲情色彩。王朝的風貌映照在詩文中,又會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我們用七首詩一一道來。第一首,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先看詩體。這是一首五言古絕。可能有讀者會說,為什麽不是五言絕句呢?因為五言絕句是近體詩,屬於格律詩的範疇,它要符合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第二句的最後一個字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都必須押平聲韻,約等於我們現在說的一聲和二聲。比如我們之前講的《登鸛雀樓》,第二句“黃河入海流”的“流”和第四句“更上一層樓”的“樓”,都是平聲字。但古絕不一樣。它的產生比格律詩更早,所以不必符合格律要求,而且可以押仄聲韻。所謂仄聲,就是古代四聲所講的上聲、入聲和去聲,約等於現在的三聲和四聲。即使是唐朝以後,格律詩占了主流,依然有人寫這種古體的絕句,這就是古絕。比如這首《江上漁者》,第二句“但愛鱸魚美”的“美”字和第四句“出沒風波裏”的“裏”字都是仄聲,所以,它不是五言絕句,而是五言古絕。
再說作者。範仲淹可是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政治家,也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他跟我們之前講的李白、杜牧這些出身富貴的唐代大詩人不一樣,他是苦孩子出身。範仲淹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個姓朱的人,生活非常艱苦。範仲淹十幾歲的時候到寺院去讀書,都要自己做飯吃。可是,他帶去的米太少,不夠吃。怎麽辦呢?範仲淹就每天晚上量出二升米來,煮成稠粥。稠粥放置一夜,都凝成了一坨,他再把這一坨粥分成四塊,早晨兩塊,晚上兩塊,就著一點兒碎鹹菜吃。這就是成語“斷齏(jī)畫粥”的來曆,形容貧苦人家的孩子努力發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