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在岸上凶猛,可水性远不如张顺,到了水里就吃尽苦头,被张顺按着头灌了一肚子江水,几乎淹死。戴宗连忙在岸边叫喊,张顺便饶了李逵,回到岸上,拜见了宋江,又亲自选了四条金色大鲤鱼来做汤,四人重回琵琶亭,欢喜不尽,吃了一夜酒。
过了几日,宋江一人在营中闷坐,思念几位兄弟,却找不到他们,只好独自游逛,来到江州最繁华的酒店浔阳楼。见窗外江水连天、烟波浩渺,宋江渐渐悲上心头,想起自己结识天下好汉,却只是徒有虚名,功不成,名不就,没脸面再见家人。宋江潸然泪下,向酒保要了笔墨,在题字墙上写下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心情激**,连饮数杯,又写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下自己的名字,又喝了许多酒,留下赏钱,大醉而归。
话说江州知府名叫蔡德章,是蔡京的第九个儿子,因此人称蔡九,近日收到蔡京书信,说司天监夜观天象,见罡星照临江州,恐怕此地有人作乱。又有童谣唱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蔡九想要搜查反贼,却不知从何查起。刚巧手下有个通判黄文炳,这日在浔阳楼看到宋江的反诗,赶忙前来禀报,对蔡九说道:“‘家木’便是‘宋’,‘点水工’就是‘江’,这宋江又写了反诗,正应了京城传闻!”蔡九大惊。
宋江为什么自比黄巢?
唐朝末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巢是领袖,因此又叫“黄巢起义”。这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也就是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唐朝由盛转衰,北方地区的经济民生凋敝下去,唐朝只好依靠南北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这才又苦苦支撑了一百多年。直到黄巢起义爆发,掐断了唐朝政治中心和大运河的联系,唐朝灭亡。因此,唐朝灭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其直接原因,可以说是黄巢起义导致的。
“起义”是个正义又褒义的词汇,这是如今对黄巢的定义。而在一千年前,在帝制社会的统治者看来,推翻了唐朝统治的黄巢绝对不是正义的,而是造反作乱的反贼、危害天下的恶魔。传说,黄巢幼年考不中科举,于是写下一首反诗表达对唐朝社会的不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豪气冲天,杀气沸腾。
宋江的早期经历与黄巢十分相似,就连那份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的情怀也一模一样。《水浒传》让宋江自比黄巢,实在是绝妙的一笔。唯一不同的就是:黄巢的反诗直指唐朝首都长安,要杀进长安的野心昭然若揭,而宋江的诗里只是反抗命运、痛恨自己眼前的境况,他有仇恨,但从没想过造反。至于那句“血染浔阳江口”,则是对后文的伏笔,呼应了后文在浔阳江口的一场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