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抑製負麵情緒:創造更具抗壓性的大腦

字體:16+-

那是1936年的某一天,匈牙利內分泌專家漢斯·塞利往實驗室小白鼠身上注射了分離自奶牛卵巢裏的激素。他希望通過觀察發生在這些可憐的齧齒類動物身上的變化,來辨識激素的作用。結果對這些籠中之物不太妙,老鼠們染上了出血性潰瘍。它們腎上腺腫大,而胸腺、脾和淋巴結——免疫係統的所有部分都縮小了。它們成了一群可憐的病老鼠。

但這真是奶牛激素惹的禍嗎?塞利繼續控製實驗,給一些老鼠注射了鹽水,另一些注射了分離自奶牛胎盤的激素。那些老鼠也表現出了相同的症狀。他試了腎和脾的提取物,老鼠們也生病了。他注射的任何東西,都把老鼠弄病了,而且是同樣的症狀。

最後,塞利靈光一閃:老鼠們生病不是因為被注射的東西,而是注射的過程。被針紮會讓老鼠自然地中毒。塞利發現他可以通過讓老鼠遭受任何不舒服的體驗而製造出同樣症狀:將其暴露在極熱或極寒的環境裏,強製其運動不允許休息,用噪聲不停騷擾,喂食毒藥,甚至對部分抽取其脊髓。48小時內,老鼠們肌肉緊張,消化道潰瘍,然後免疫係統失靈。

接著,它們死掉了。

壓力科學就是這樣誕生的。塞利選擇用“壓力”一詞既指他對老鼠做的事情(今天,我們會說他對老鼠施加了壓力),也指它們的身體如何應對(我們稱之為壓力反應)。這和你有什麽關係呢?嗯,在開始虐待老鼠這份“崇高”的職業之前,塞利曾經是名醫生。那時候,他觀察了許多身體沒一個好地方的患者。他們被診斷患上了某種疾病,但有其他的症狀——沒胃口、高燒、疲倦透支——這些症狀不是那種疾病的典型表現。他們看起來被拖垮了,毫無鬥誌。塞利管這叫“生病綜合征”。

幾年後,塞利開始了實驗室研究,染病垂死的老鼠讓他想起了以前的病人。大概是——他推測原因——日積月累的生活壓力和挫折讓身體變得虛弱。從這兒開始,塞利從老鼠實驗向人類壓力跨出了一大步。他猜測蔓延在人群中的許多情況,從過敏到心髒病,都是他在老鼠身上觀察到的過程導致的結果。塞利從老鼠到人類的跨越隻是理論性的,不是實驗性的。他畢生都在實驗室研究動物,但這沒阻止他觀察人類。隨著他邏輯上的跨界,塞利做了個永遠改變人類對壓力的思考的決定。他選擇以遠遠超越實驗室小白鼠研究的方式來定義壓力。他聲稱,壓力是身體對施加在它之上的任何要求的反應。不僅僅是對毒物注射、創傷或殘忍實驗條件的反應,而且是對任何要求行動或調整的事物的反應。通過以這種方式定義壓力,塞利為我們現代壓力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