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關懷如何創造韌性

字體:16+-

娜塔莉·斯塔瓦斯——一名32歲的醫生,光腳跑過26英裏,正在接近波士頓馬拉鬆的終點。她下定決心,不讓疲憊阻止為其所在的兒童醫院籌款。就在接近終點的時刻,斯塔瓦斯聽到了鞭炮聲——她以為是鞭炮聲。接著,人們尖叫著衝向她。

這是2013年4月15日,從未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斯塔瓦斯轉向父親,他一直跑在女兒身邊。“爸爸,我們得幫忙!”她跳過4尺高的賽道圍欄,跑向便道。不一會兒,她跑到大西洋漁業公司前麵,那是第二個爆炸地點。到處是血——以至於她在空氣中都能聞到腥味兒。環顧四周,看到散架的嬰兒車,沒有身體的腳,她幾乎站立不住。接著,她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躺在地上,她跑過去,檢查呼吸,開始按壓女子的胸部,做心肺複蘇。

在爆炸現場,斯塔瓦斯救治了5個人,其中4個幸存下來。她一直沒停止幫忙,直到一名警察將她拖走。

斯塔瓦斯隻是爆炸發生後,衝去行動的人群中的一員。剛剛完成馬拉鬆的選手,跑到馬薩諸塞綜合醫院獻血。在線平台“群體關愛”迅速建立,當地人為滯留的選手提供食物、陪伴和睡覺的地方。誌願者們返回終點線,找回獎牌和被嚇壞的選手們丟下的物品。

這些關愛行為不是幾天或幾周後,人們想為災難做些有意義的事時才發生的。行為在爆炸後立刻發生,要做些什麽的驅動力是天生的。

發生在波士頓的自發的救助很感人,但並不特別。它的普通之處在於:困境能激發善行,因為痛苦驅動了助人的需要。研究表明,創傷事件發生後,多數人變得更利他。他們花更多時間照顧朋友和家庭,也願意做非營利性團體和教會組織的誌願者。重要的是,這種利他主義幫他們自愈。創傷幸存者花越多時間助人,他們感覺越幸福,也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更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