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故事

原子量

字體:16+-

說實在的,也用不著有多麽高的智慧,才能看出存在於某些元素間的極大的相似性。

雙胞胎元素、三胞胎元素,並不僅是戴維和本生所發現的“易燃”金屬那一族裏才有,化學家們早就知道此外還有幾個相似元素的族。例如,包括氟、氯、溴、碘的鹵族,包括鎂、鈣、鍶、鋇的堿土金屬族。

門捷列夫呢,卻肯定地認為這種現象絕不會是偶然的,一定有某種內在的依從性、某種聯係存在於一切元素中間。一切元素裏麵,應該毫無例外地有著某種特征,既決定它們之間的類似,又決定它們之間的差別。知道了這點以後,就可以把所有元素連同那不計其數的它們的化合物,全都排成十分整齊的行列,像按照個子高低把兵士排成一隊一樣。

那麽,決定元素在物質行列中的位置的,到底是什麽樣的基本性質,或關鍵性的特征呢?

也許是物質的顏色吧?

可是,應該怎樣來認識元素的顏色呢?譬如磷吧,有黃磷,有紅磷,磷的本來顏色究竟是紅的,還是黃的呢?又如碘,固體的碘是深棕色,還有金屬的光澤,可是對它一加熱,這碘就變成了紫色的蒸氣。再如黃金,如果把它打成極薄的箔,它就變成藍綠色,透明得像雲母一樣。

不,顏色顯然是一種太不穩定的次要性質,它不能作為決定元素間自然次序的標準。

那麽,也許是比重(1)吧?但這種性質更不確定:絕大多數物質,隻要對它稍微加點熱,它的比重就起變化,使它相對地輕起來。

根據同樣的道理,元素的導熱性、導電性、磁性及許多別種性質都不合用。

很顯然,像每個人有張特殊的臉作為他的標記一樣,每一種元素也應該有一種更根本的特征作為它的標記。這標記應該永遠不起變化,沒有它時,連元素本身也無法想象。這種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標記應該有個特點:即使這元素和別的元素化合而成新的複合物,具有了新性質,也不會失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