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學而第一

字體:16+-

學而時習之:如何應對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一共分了二十篇,後人以每章第一節的兩個字作為篇名。

第一篇的名字取自開篇的兩個字:學而。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嗎?

為什麽這句看起來平淡的話如此重要?中國古人寫書,整本書的第一句往往是點題的部分。

不知道你是否認同一個道理:對個人而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我們也這樣認為,就會明白,擺正學習的態度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句來講。

曾經有一個說法,叫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宋朝宰相趙普的故事。這句話源於宋朝一個叫林駧的學者所寫的著作,書中說趙普一生建功立業,是一代勳丞,但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別無其他。

故事真假不論,單從這句話本身來理解,我覺得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句《論語》治天下”——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記憶力有限,記不住半部《論語》,隻能記住一句話,那就可以在《論語》中找到那句話,然後反複念誦,讓它像“咒語”一樣在腦海中不斷盤旋。遇到任何問題,這句話便能立刻浮現出來,幫你理清思路。

比如遇到難題,你能瞬間想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能把握解決問題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