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做一個有溫度、“不忍心”的人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三篇的開篇,孔子就發出了一聲振聾發聵的怒吼!
什麽叫作“八佾舞於庭”?當時的人在做活動的時候可以跳舞,但跳舞是有規製的。一佾(yì)就是八個人排成一列。普通人家,比如士人,可以有兩行人跳舞;卿大夫,可以有四行;諸侯,可以有六行。隻有國君、天子,才可以用八行,也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共同起舞,整齊、壯觀,非常好看。
季氏作為貴族,比魯君的地位要低一層。但他是“三桓”之一,有權有勢,財力雄厚,也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他在自己家裏辦活動的時候,居然有六十四個人一起跳舞。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特別生氣。他幾乎是義憤填膺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句話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說過,但往往把它理解錯了。我們的理解是“我再也不能忍了,這事如果能忍下去,那以後沒有什麽是不能忍受的了”。
什麽叫作“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的意思是:連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那還有什麽事是他不忍心去做的?
為什麽我對這個解釋如此確信?孟子是一個提倡性善論的人,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一顆向善的心。而人們實際看到的是,世界上就是有壞人,有“無良症”,有的人壞到極致,壞得毫無道理。
那孟子為什麽還要堅持認為人性本善呢?王陽明解釋說,如果你直麵盜賊,罵他是個賊,他會因此跟你拚命,因為他在心底也知道做賊是不對的。所以人性的底色是善。
梁漱溟先生解釋得特別好:要把善理解成一個動態的東西。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向善的力量,這就是人性本善的含義。可既然人性本善,為什麽有人會做壞事呢?核心就在“忍”上。一個人能夠做壞事,是因為他忍心去做壞事,忍心去看別人痛苦。比如,一個嬰兒匍匐向井,如果某個人在旁邊隻是看著,能夠把心一橫,忍住不管嬰兒,他就做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