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無德而稱:崇尚德行勝於追求財富

字體:16+-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這裏將兩組人進行對比。

四匹馬拉的馬車叫作“駟”,“馬千駟”就是四千匹馬。有四千匹馬的齊景公,在離開世界的時候,人們找不到他有什麽德行值得尊重和稱道的。活著的時候有馬千駟,死的時候輕如鴻毛。

伯夷、叔齊是古時候的賢人。他們是孤竹君的兒子,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們站出來攔著周武王說不要去,這是犯上叛亂。周武王不聽他們的,滅了紂。於是,伯夷、叔齊立誌不食周粟,跑到首陽山采薇為生。采薇就是采苔蘚、野花、野草,伯夷、叔齊以此為生。後來有人非議,薇草不也是周朝的嗎?伯夷、叔齊索性連薇草都不吃了,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現在的百姓一說起這兩人,都稱讚他們道德高尚。

“其斯之謂與”:難道不是這個意思嗎?這句話是突然出現的,在這節中是講不通的。從前文中也看不出來內容是如何從“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跳到“其斯之謂與”的。

有學者研究,這句前麵漏掉了一句話,應該是《詩經·小雅》裏的一句詩:“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在《論語·顏淵》中也引用過,在“子張問崇德辨惑”那一節。在《詩經》裏,這兩句表達的是一個女子被拋棄後的怨憤:你離開我、拋棄我,不是因為她家比我有錢,隻是因為你的心變了。

如果這裏加上一句,變為“誠不以富,亦隻以異,其斯之謂與”,整體意思就是,一個人最後能否被老百姓記住、稱道,不在於他的財富,而在於他的德行。

不管是否漏掉了某句話,都無傷大雅,主旨依然是孔子認為德行要遠勝於財富。

伯夷、叔齊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們注重內在精神。齊景公有馬千駟,但他重視的是外在物質。重外在物質是“有限遊戲”,隻重視當時所獲得的頭銜、財富,但這些終究會煙消雲散,其人在曆史上很難留下名字。重內在精神是“無限遊戲”,因為他是在推行道德,所以會被大家長久地記住,推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