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對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字體:16+-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我上節提到,我們要裝著點。孔子所在的那個時代,有很多人表態說誌於道。這些立誌於道的人想加入孔子的陣營,一起探討道到底是什麽。我相信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裝的,孔子也需要分辨對方是真心還是假意。

在這句話中,孔子提到一個分辨的方法,是“而恥惡衣惡食者”。孔子認為,與嘴上說自己有誌於道,但以自己吃穿不好為恥的人,沒什麽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討。

既然立誌於道,就要做到不以惡衣惡食為恥。

要注意,不恥惡衣惡食和追求惡衣惡食是兩回事。我們並不是非要讓自己衣衫襤褸、吃糠咽菜,來彰顯自己的決心,讓自己看起來誌於道。這種浮在表麵、牽強附會的做法,其實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以惡衣惡食為恥的背景是,人們有時候不得已地要經曆惡衣惡食,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心態。比如參加一個晚宴,晚宴上規定來賓要身著禮服,結果有人鑒於不得已的原因,穿著不合適的衣服出現在晚宴上。

這時候周圍的人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鄙視,對穿錯衣服的人毫不同情,指指點點,恨不能立即喊保安把對方趕走。對於這種人,未足與議也,因為他恥惡衣惡食。

另一種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這種情況,會設想對方的處境,覺得對方可能是沒有準備好而穿錯了衣服,還可能會產生共情,覺得人人都會有這種窘迫的時候,反而更加善待他,對他好一點。

晚宴雖然有規定,但如果有人出現了失誤,我們也應該展現出自己的修為,對別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對方為恥,不落井下石。

為什麽有人會以惡衣惡食為恥呢?這其實是內心虛弱的一種表現。人們追求排場的行為背後到底是什麽?這和孔子之前所說的“好仁者,無以尚之”是能夠聯係起來的。有的人表麵上好仁,實則愛物,他愛的是外在的頭銜,關注的是別人怎麽評價自己,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有禮貌、沒有身份、沒有地位……他用盡全力追尋的,都是來自外界的認可與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