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能以禮讓為國乎:禮是治國之道、快樂之源

字體:16+-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有子曾經說“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把很多人教成了“老油條”。關於這一點,孔子與有子的態度並不一樣,孔子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他認為禮的核心不是和,而是讓。

為什麽禮的核心是讓?

我們先來了解禮的作用是什麽。禮讓人類從原始人慢慢地過渡為社會人。原始人每天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存,他們要天天打獵,跟野獸搏鬥。要想生存下去,最重要的行為是爭,不爭就餓死了。原始人其實是處在一個動物的狀態,而動物世界中,講究的是叢林法則,是弱肉強食。

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安定富足了,不再處於生死的邊緣時,禮就誕生了。禮的核心是讓,比如男士說“女士優先”,女士說“有酒食,先生饌”。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是說如果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有什麽困難的呢?

有人可能會對這裏的“讓”產生誤解:以禮讓治國,是不是齊國打過來,就讓地給齊國?當然不是。魯國每次與齊國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孔子都會努力地維護魯國的利益,可見“能以禮讓為國”並非無原則地妥協、退讓。這裏的讓,針對的是國內的態勢。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什麽叫“上下交征利”呢?君王有自己的小金庫,覺得自己的錢不夠多,要收諸侯們的稅;諸侯也覺得自己的錢不夠多,想辦法去收大臣們的錢;大臣們的錢被收走了,便想辦法搜刮佃戶們的錢……所有人為了錢不斷地斤斤計較,整個國家靠利益而維持表麵的穩定,實則處在動**的邊緣。

為什麽宋朝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間接地導致北宋開始衰落?核心就在於王安石算的隻有國家的賬,隻想著怎樣把稅收上來,怎樣讓國家有錢。然而,這些錢都是從老百姓手裏收過來的,當老百姓變得越來越窮,國庫看起來充盈時,就會打仗。打完仗,國庫又空虛了,整個國家開始變得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