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一段頗有故事情節、有場景感的對話。
我以前給企業講課的時候,經常引用這段話,這是《論語》當中一段打啞謎的地方。
《論語》的對話中,孔子基本上都會把答案說出來。他是一個熱心腸,生怕對方聽不懂,他與莊子飄然、冷峻、置身事外的處世態度是不一樣的,也不像老子給人一種高妙的感覺。老子似乎覺得他的道理說出來,一般人也接受不了,所以他說話比較深奧玄妙,是讓人聽了之後要反反複複琢磨的。老子是個很好的教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僅這一句話,就可以讓人們思考、琢磨兩千多年,這是老子的高深之處。
總之,孔子是個很慈悲、熱忱的人,他總怕別人聽不懂,所以把每個道理都掰開了、揉碎了,試圖讓大家理解清楚。隻有這一段,他沒有把話說透。
此時的孔子已經七十歲左右了,而曾參作為孔子很年輕的學生,都已經當老師了。
設想一個場景。有一天,孔子在院子裏散步。他已經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家了,他緩緩地對曾參說:“曾參啊,我思考的事情,始終有一個核心貫穿著。”
曾子說:“是的,我知道。”
聽完曾子的話,孔子就走開了。
我想,孔子可能本來還想繼續說下去的,但是曾子張口就說自己知道,孔子就想:“算了,無論是你是真知道還是不想聽,我都不說了。”然後就離開了。
孔子走出去後,其他的學生就問曾子,夫子說的“一以貫之”指的是什麽。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一個是指做事,一個是指待人。做事要秉公辦理,要盡心盡力,要忠心;待人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以誠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