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叫南宮適(kuò)。
孔子說南宮適“邦有道,不廢”,當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環境特別好的時候,他不會被排擠,能在主流中做出努力,在盛世的條件之下,創立自己的一番功業。這說明他有人品、有能力。
“邦無道,免於刑戮”,如果國家政治昏亂,亂臣賊子當道,他則能夠免於刑戮,不會受到罪責,不會進監獄,不會受到牽連。這說明他有智慧、有擔當。
孔子認為,“邦有道”的時候能為人們做出貢獻,“邦無道”的時候能夠明哲保身,是一種有智慧的表現。
有人對孔子的這個觀點表示懷疑,因為這句話讓我們感覺孔子不是那種舍生取義的人。
我們可以將孔子和孟子的言論進行比較,去理解孔子的觀念。我們會發現,孔孟二人是不一樣的。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類似孟子的這種豪言壯語,孔子從來沒有說過。孔子說,到了亂世能夠卷而懷之、明哲保身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覺得,孔子是一個能夠舍生取義的人,我們能夠從他的行為中看出這樣的處世態度。但是孔子很欣賞在亂世時期能自保的人,在那種昏天黑地、艱苦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活下去還是選擇死亡,都是有勇氣的表現。自保不等於苟且偷生,不要隨便地批評和輕視。
對於南宮適,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我們把公冶長和南宮適放在一起對比,很明顯地感覺到,南宮適的條件要好得多。“邦有道”的時候,他在當大官,做生意;“邦無道”的時候,還能免於刑戮,可以說集智慧、責任、擔當、人品於一身。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宮適,卻把親生女兒嫁給一個從監獄裏出來的人,古人分析這件事,認為孔子有禮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