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废弛留下亡国隐患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辽宋两国二十五年的战争,双方由战争转向了和平。这是辽宋两国多年战争后,最终做出的抉择。
毫无疑问,两国统治者都备受战争煎熬,战争只能徒增各自国内的负担,和谈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萧太后举国南侵,本欲夺得谈判筹码,便孤注一掷,深入宋朝境内攻打,可一路并不顺利。而宋真宗向来惧怕辽国铁骑,亲征之路战战兢兢。
此等情况下,谈判成了可能。萧挞凛战死,加速了两国和谈的步伐。最终,促成了这个影响两国百余年的合盟。
后世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褒奖不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让辽宋两国彻底摆脱了战争的梦魇,从此安定下来,使得辽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对宋朝而言是一种耻辱。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澶渊之盟的缔结,对辽宋两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的第一方面,便是影响了辽宋的军事部署。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宋朝调整和减弱了整个北方的军事防御部署。而辽国则大力倡导学习中原文化,使得辽国尚武之风逐渐消退。
缔结盟约后,宋朝统治者认定辽国的威胁已解除,便将定州、镇州的军事力量合并一处,只留下了高阳关一处。如此一来,原来定州、镇州、高阳关三处的军事部署力量就减少了一个防区。
同时,朝廷将沧州、贝州、雄军、邢州等四州的军事防御力量缩减成步军,原驻地在首都开封和河阳的禁军都被遣回,不得继续逗留在河北之地。
当然,这种军事部署调整,彻底遗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长城防线还守不守?虽然两国在边境线上开设榷场,可谁能保证辽宋会一直和平相处下去?即使宋朝不再发动战争,辽国入主中原的决心会就此熄灭吗?
若辽国以后的统治者不想遵守澶渊之盟,宋朝到时候该如何自处?这一切都没有答案,正如寇准所说:“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岁后,戎且生心矣。”(1)
退一步讲,即使辽国可以与宋朝长久地维持和平关系,但辽国与宋朝会一直势均力敌地存在下去吗?很显然,当时的宋朝官员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许,他们觉得这样的问题太过遥远,不会发生在辽宋两国身上。宋真宗是个务实的人,他只看眼前,至于以后怎么样,就交给后代儿孙处理。(2)
宋真宗忽略了太祖赵匡胤时代即使设立封桩库,都希望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因为幽云十六州一天没有落在宋朝手中,整个北方地区都**在草原的铁骑之下,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即使澶渊之盟已经签订,但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如此,辽国若要翻脸,辽军铁骑便能轻易进出长城口,继续染指整个北方地区。
宋朝对澶渊之盟还是持有很大信心的,辽国不可能在签订合盟之后继续骚扰宋朝边境。宋真宗似乎为了表示宋朝与辽国的和好诚意,便在澶渊之盟的签订后开始减弱兵力。宋真宗时期,因为辽宋刚刚建立盟约,一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加上宋真宗后期大行祭祀封禅之事,不再过问边关之事,边关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削弱。
辽国在辽圣宗手中,也希望和平发展,便也开始削弱幽云地区的兵力。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宋朝统治者耳中,让宋朝上下更加放心了。辽宋正式在边境上设立榷场,辽宋两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安定期。
这种情形下,军队的力量就显得不太重要了。谁愿意在和平的土地上再次燃起战火呢?此时的北宋君臣上下空谈太平,武备废弛,放松了对辽国的军事防御,开始大力削减北境的边防力量。
这也是辽国希望看到的。
此后,辽宋之间进行各种大融合。中原先进的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辽国,辽国也大兴中原之风。这样对辽国的武备其实也是一种消磨。到了天祚帝时,辽国早已不是萧太后时代的辽国,军队也不是萧太后时期的辽国。黄龙府之战(3),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然,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影响更大一些。花钱买和平,成了宋朝的一种共识。以后对待任何战役,宋朝都是这样。这无疑导致武备废弛,为后来金军围困汴京,埋下了一根长远的毒针。
在宋朝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动用军队。毕竟只要发动战争,所花金钱的数额一定会远超给对方的岁币。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至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历时三年的宋夏之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李德明时代基本上维持了与宋朝相对和平的状态。他记住了李继迁临终之言,不再与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且李德明时代,宋辽已经建立了澶渊之盟,这对党项人非常不利。之前党项人可以利用宋辽之间战争的空隙不断偷袭宋朝,可宋与辽已经建立了和平关系,党项人便只能在辽宋的夹缝中生存。这时候,李德明将目光投向了河西之地。后来,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夺得了甘州。(4)随即,李元昊便成了党项人在西北边境上的主力,不断侵占河西走廊一带。(5)
公元1032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成了党项人的首领。李元昊在位六年,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到了公元1038年,踌躇满志的李元昊在西夏智囊团的策划下,想摆脱宋朝的控制,去掉宋赐予的封号,于是自立皇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
称帝后的李元昊,命人带着自己称帝的书信,送给宋朝。此事在宋朝上下引起极大的震动。宋仁宗在智囊团的策划下,准备对李元昊进行致命性打击。公元1039年六月,宋仁宗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由此,宋夏之战正式拉开。
这三年之间,宋朝与西夏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地展开了大规模战斗。可这三次战斗,宋朝均以失败告终。尽管当时宋朝三战都失败了,但并未伤到宋朝的元气,宋军对西夏的部署并没有因此打乱。而反观李元昊则是险胜,尽管他利用各种优势击败了宋军,可当时的西夏并不能与宋朝抗衡,战争已经让西夏国库空虚,人民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下,若宋军继续对西夏用兵,西夏迟早会被宋朝击败。
可这时候宋仁宗却想到了议和。毕竟之前的三次之败,让他震惊万分,加上澶渊之盟的影响,让他觉得,不如给这个邻邦一些钱财,他们就会消停下来。此时的李元昊巴不得宋朝议和,他已经支撑不住了。公元1042年,李元昊派出使臣李文贵到汴京议和。此时宋朝内部一些人已经知晓李元昊难以支撑,才派出李文贵议和,主战派们建议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西夏,但宽厚仁德的宋仁宗却不愿意再起战事。
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权交给太师庞籍(988—1063)。
随即,宋夏庆历和议达成。这个和议里有一条涉及岁币: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二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二万二千两,绢帛等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这其实又是宋朝花钱买和平之举。(6)
当然,这时候,辽国也没闲着,他们乘着宋夏交战之际,向宋朝敲诈勒索了一把。
当时,宋夏正处于酣战之际。辽国君主辽兴宗刚刚执政不久,到处都弥漫着篡权夺位的氛围,这让他深感压力。这种情况下,辽兴宗自然是想将国内矛盾转向国外,进而通过向外用兵的方式,缓解国内各种矛盾和隐患。
于是辽兴宗命人集结兵马,再次出兵南下,夺取关南十县。宋朝对辽国的动向早已知悉。但此时,王继忠已去世,宋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王继忠在世时那样可以有周旋的余地。
辽国尽管集结兵马,但并未出动,只是摆出了架势,让宋朝紧张起来。此时,辽兴宗派出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朝,交涉这次宋辽之间的纠纷。
辽国使臣到了宋朝,手持辽兴宗的书信,就当前辽、宋、夏各种问题进行了交涉。辽国这次交涉的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关南之地本就属于辽国,周世宗不该夺取,宋朝建国后,应该将关南之地归还宋朝,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其二,便是宋太祖北伐幽燕,出师无名,是宋朝不义在先;其三,辽夏有亲,宋朝出兵伐夏,应该事先告知辽国;其四,澶渊之盟后,辽国约定不在边关增设兵力,但宋朝明显有增兵现象。
辽国使臣以“故意找碴”的方式,就以上四个方面内容质问宋朝。宋朝派出了富弼处理这件事。好在富弼处理得游刃有余,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宋辽再次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可以看作澶渊之盟的补充。协议要求,宋朝要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的基础上,再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兴宗还就赠岁币之事与宋朝进行了交涉,改澶渊之盟的“赠”岁币,为“纳”岁币。
与辽、夏再次结盟后,宋朝的统治者再次认识到,只要给那些少数民族钱财,他们就能与宋朝和平相处。这让宋朝以后的几代帝王,对花钱买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即使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国占领了幽州后,宋朝也出了一笔钱买下了一座空空如也的幽州。
在与辽国多次交涉中,宋朝名臣也是后来的宰相富弼,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给宋仁宗上书,写了《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在这十二策中,富弼称:“前既轻敌妄战,不为预备,致二敌连祸,为朝廷深忧,今又欲以苟安之势,遂为无事,二敌各获厚利,退而养勇,不数年相应而起,则无复以金帛可啖而盟谊可纳也。”(7)
但北宋的统治者,似乎对战争有种天然的回避态度,对整个北方也都希望花钱买平安。况且,辽国在后期统治者的领导下,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宋朝便也放松了对辽国的警惕。但西夏在公元12世纪,与宋朝的战争也持续了很长时间。可最终,西夏还是被宋朝打怕了。
这时候,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在黑龙江冰天雪地里的女真人,迅速崛起,成为与辽国抗衡的主要力量。黄龙府一战,更是让天祚帝一败涂地。
这时候的宋朝,理应提前部署,夺回幽云十六州,重新将长城防线拿下。如此,整个中原便可以暂时无忧。可这时候宋朝的统治者是宋徽宗,一个琴棋书画无师自通的才子,他对幽云地区毫不关心,加上在蔡京等人的鼓动下,只顾搜罗天下奇珍异兽、奇花异石,把精力都放在了艺术上,对国家大事毫不热心。
然而,辽国的衰亡,最终走在了宋朝前面。当黄龙府辽军大败的消息传到汴京时,宋徽宗不知道是以何心态看待宋辽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幽云地区。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当童贯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攻打北辽政权时,却被耶律大石击退。当年宋金海上之盟将幽云十六州还给宋朝的约定,最终因为宋朝软弱,被金国拒绝履行。
当宋徽宗还沉浸在艺术的美梦中时,灭亡辽国的金军已经开始南下。
随即,金军破了汴京,北宋灭亡。
而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长城防线还在辽军手中。否则,金军便不能轻易越过长城防线,对汴京实施包围。宋徽宗根本没有想起澶渊之盟时,宋真宗亲征的原因。
当年澶州和谈时,宋朝如果一鼓作气占领了幽云地区,一百多年后的徽宗时代,便不会被金军围城。即使金军南下,如果幽云地区在宋朝手里,金军就不会轻易过了长城防线。
夺回幽云十六州,永远成了一个梦。南宋比起北宋更软弱,虽然进行了几次北伐,却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偏安一隅成了南宋的代名词。直到崖山那场跳海,宋朝夺回幽云十六州这个梦都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