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文,吃透现代文:小学语文同步1+2古今连读(三年级)

阅读主题16:诚实坦荡天地宽

字体:16+-

《晏殊初仕》《打碎花瓶的孩子》《灰雀》

古诗文

晏殊初仕

宋·沈括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帝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梦溪笔谈》

解读

◆大意

晏殊还是少年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皇帝)就让晏殊做试卷。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作过这样的文章,草稿还在,请求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坦诚不隐瞒。

◆解说

考试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事情,如果你参加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发现自己刚做过这张试卷,你会怎么做呢?晏殊的做法就非常了不起,他坦率地讲自己已经写过这个题目,请皇帝另出题目。这样诚实的做法,让他获得了皇帝和天下人的尊敬。

现代文

打碎花瓶的孩子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跟着父亲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害怕说出实话会被姑妈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回到家里,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她看看小列宁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儿子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小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完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仅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地笑了。

解读

小列宁知错能改的品质令人赞赏,而小列宁妈妈的教育方法更令人钦佩。小朋友说谎有时是因为怕受到责罚,有时是因为想要得到奖励,有时是因为好面子。这时,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列宁妈妈非常有耐心,用三个月的时间帮助小列宁自己明白了道理。可能正因为如此,诚实的品质伴随了列宁终生。

连读

《打碎花瓶的孩子》这篇现代文,非常适合作为课文《灰雀》的“前传”来阅读。如果我们用心思考,就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童年时的列宁因为害怕被责骂,一开始说了谎,没有对姑妈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他的妈妈没有直接戳穿他的谎言,更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责骂和批评,而是给了他很大的信任,耐心地等待他自己感到愧疚、认识到说谎的错误,最终主动承认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既没有伤害列宁的自尊心,还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为是列宁自己想明白的道理,而不是被别人强迫后遵守规定,所以诚实的观念会深深植入他的心中。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灰雀》中列宁的言行了——以他的智慧,当然一下就明白那只灰雀是被男孩捉走了,列宁没有直接质问和批评这个男孩,而是给他信任和宽容,从而使得男孩明白让灰雀自由地生活在树上是美好的事,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列宁这样的做法和他妈妈当年的做法几乎是一致的。

读这两篇文章,我们要用心地感受人物言行之下的心理活动。例如:《灰雀》中的男孩在和列宁对话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是如何从慌乱到犹豫,再到下定决心的?阅读的时候试着把自己代入这个人物的状态中,这样我们会更容易体会人物的心理。

《晏殊初仕》这篇古文,同样讲述了关于诚实的故事。虽然古文写得非常简略,但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晏殊诚信正直的品质,还能感受到他面对皇帝时的镇定自若,以及他对自己才学的强大自信。

点读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他编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著作,不仅记录了《晏殊初仕》这样的历史故事,更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社会情况等多方面的情况,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神童”晏殊

晏殊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自幼聪慧,五岁时就有了“神童”之名。十四岁时他被举荐同各地考生一起入殿考试,他的表现非常棒,小小年纪就被宋真宗赐“同进士出身”,这在古代科举制度下是不常见的。

读后练

请你细读《灰雀》,设想你是那个男孩,感受他言行之下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他的想法。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他的想法是:

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这时他的想法是:

男孩第二天见到列宁,他低着头,这时他的想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