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文,吃透现代文:小学语文同步1+2古今连读(三年级)

阅读主题27:山乡童年美如画

字体:16+-

《宿新市徐公店》《捡蘑菇》《童年的水墨画》

古诗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解读

◆大意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深深;树上新叶刚发出嫩芽,还未形成绿荫。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蝴蝶,蝴蝶却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无法找寻。

◆解说

前两句描写的是静美的乡村景象,篱笆稀疏、小路漫长,把视线向前延伸,路旁的树刚发出嫩绿的芽,点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乡间早春的风光。

后两句突然动了起来,飞舞的蝴蝶和飞跑的孩子一下冲进了画面。蝴蝶是黄色的,早春绽放的油菜花也是黄色的,蝴蝶飞进花丛,小家伙就找不到它了。多可爱的景象!

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让这首诗的画面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现代文

捡蘑菇(有删改)

山尖尖上的那堆白云,被卷到天边去了,一座座青山痛痛快快地洗了澡。汤汤的金溪从深山远处的石垄里窜出来,绕过小山村,又叮叮咚咚奔向前去,留给人们一串串清脆欢畅的歌声。

“捡蘑菇喽——”不知是谁在村头招呼一声,春伢、二牛、四喜子、小英和冬花……全钻出来啦!

山村的孩子最爱捡蘑菇了,那是怎么个滋味呀!像沙滩上拾贝壳、拾五彩石子,捡蘑菇是小伙伴们比眼力比灵巧的竞赛啊!

山村的孩子都是“鬼灵精”,眼明手巧腿利索,翻山越岭,穿坎过涧,猴精般机敏。一道道山梁、一条条坞垄极熟悉的。哪里有蘑菇,哪种蘑菇味美,心中都有个谱儿。这一带要数葫芦湾的菇最多,最好吃的就要算桐松坞的猴头菇了。如果要论鉴菇的技术,那就得数田爷爷最神。田爷爷鹤发童颜,七十多岁了,身板挺硬朗的。孩子们都说他像童话里的“蘑菇公公”。他只消摸一下蘑菇,就知道捡自哪片山坡的,是什么时候捡的,可神啦!孩子们处处都跟田爷爷学着,田爷爷也尽心地教孩子们。在这里捡一篮蘑菇,就像进菜园采一篮豆荚,稳稳当当的。今天雨后初晴,正是捡蘑菇的好机会,所以孩子们都往桐松坞里钻啦!

快看哟,孩子们简直走进了神话世界。今春的菇可真多。那散棋般的朵儿从草丛里,从树根上,从树叶堆里……倔强地钻出来了。微风阵阵,夹杂着淡淡的清气,更使蘑菇具有“神韵”了。

捡蘑菇还是个细活,不兴死扯硬拉,田爷爷说蘑菇是玉仙子,可碰坏不得。孩子们把小篮小篓搁一边,趴在地上,两只小手轻轻地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篮子里,生怕弄断搞破了。蘑菇的种类也多,名字挺好听的,它们叫猴头、草菇、白玉兔、黄将军,还有松菌、小羊肚、太阳伞……每朵菇都是一个稀罕的生命、一个神奇的童话。不过,菌菇家族里也有坏蛋,人们厌恶它们,给取了难听的名字,像五步醉、山狐精、鬼见怕,等等,虽然它们模样好看,其实心可毒呢,千万别上它们的当。田爷爷教会孩子们识别它们,小伙伴们眼可精着呢,它们休想跳进小篮小篓里。

孩子们捡蘑菇谁也不争不抢,回家时,要是谁篮里菇少,大家就都主动分给他一把。山路上,小伙伴们乐颠颠地跑着。他们提着一篮篮胖胖的蘑菇,欢快地唱着:

“小蘑菇,胖乎乎,眯着眼儿打呼噜。太阳公公探头看,小蘑菇挂着小珍珠……”

解读

文章一开头先是描绘了山村雨后的景象;随着一声嘹亮的招呼,孩子们一下子“钻”了出来;接下来,介绍孩子们采蘑菇的超强本领和蘑菇专家田爷爷;然后,就是采蘑菇的过程了,采蘑菇的方法有讲究,蘑菇的种类非常多;最后,孩子们唱着歌满载而归,还不忘把蘑菇分给采得少的小伙伴。

图画般美丽的山乡,童话般美好的童年!

连读

这一节的诗文描写的环境都是山乡、林野、水畔的大自然,主人公都是乡村的孩子们,美好的自然和可爱的儿童,共同构成了美不胜收的画面。

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可以看作三幅水墨画:溪边垂钓图、江中戏水图、林中采菇图。为什么是水墨画,而不是油画、水彩画呢?因为我们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的是意境和留白,画面很简略,细节不多,但是特别传神,有想象的空间;而油画、水彩画色彩丰富,细节非常多。这几首小诗简短而明快,没有那么多细致的描写,自然更像水墨画。

这几首诗虽然简短,但要读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呢!许多句子需要我们逐字逐句仔细品读,才能读出其中的美妙。比如《溪边》的第一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用上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垂柳成了会梳妆的人,溪水被比喻成了镜子,这么写,把柳树长在溪边、柳树的枝条像垂下的长发、溪水清澈平静全都描绘出来了。还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一句,柳树倒映在溪水中,所以溪水被柳树染绿了,孩子的影子又倒映在溪水中,所以人影又被溪水染绿了。浓郁又清新的绿色成了这幅画的主色调,令人迷醉。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也是一幅水墨画,可以称作“早春戏蝶图”。这首古诗和《溪边》这首儿童诗的写法是相通的,都是先描写一个静态的自然画面,然后动态的人物一下跳了出来。《宿新市徐公店》中孩子跑进画面捕蝶;《溪边》随着鱼儿上钩,水面动了,人影碎了,鱼儿蹦了,孩子笑了。仔细读,《林中》也用了同样的顺序和写法,你发现了吗?

现代文《捡蘑菇》的开头也是这样,先描写雨后山乡的风光,随着一声呼喊,孩子们一下“钻”了出来,画面动起来了,这个“钻”字用得多美妙!如果说课文和古诗是水墨画,那么《捡蘑菇》就是水墨动画片,从雨后孩子们相约去采蘑菇,到最后满载而归,为我们展现了完整的故事。

生活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文学作品中,环境和人也可以完美融合。

点读

◆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指用水和墨所作的画。水墨画靠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

读后练

阅读这段话:

葡萄园里的葡萄熟了,葡萄架上爬满葡萄藤,叶子是绿色的,葡萄是紫色的,小朋友们来采葡萄。

这个场景写得很直白,没有什么诗意,模仿《童年的水墨画》的写法,发挥想象,把这个场景写成一首小诗,念给爸爸妈妈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