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盜墓圖誌

董仲舒母塚被盜記

字體:16+-

西漢時期,被盜的陵墓難以盡數,但是令後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

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景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從小就潛心鑽研儒學,據說其學習十分刻苦。他念書的書房外有一個非常精致的園子,然而他在書房學習三年,竟從未踏進過。對於經常騎的駿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歲時,他已成為對《公羊春秋》等經書深有研究的大學者。他雖博學,卻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匠,當時的人們把他稱為“漢代的孔子”。他講學時,在講堂前掛一幅帷幔,他在裏麵講,外麵坐滿了學生,但諸生“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麵”。盡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學生。他的思想也隨著門生的不斷傳播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學說。在同時代興起的眾多學者中,他成為最奪目的一個,成為當之無愧的“眾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聲越來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歲那年,漢武帝召見了他。他以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漢武帝。漢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張,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因之成為西漢乃至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同年,漢武帝封董仲舒為“江都相”,董仲舒開始了坎坷的仕途。

位於衡水棗強縣的董仲舒石像

公元前121年,鬱鬱不得誌的董仲舒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廣川,他閉門謝客,埋頭著書,既不過問家居雜事,也不置產業。曆經十幾個春秋,寫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需要指出的是,這部書原名並非《春秋繁露》。據說他成書之前,曾夢見有龍入懷,但這自不足信。事實是,他寫了好幾十篇文章,如《聞舉》《玉杯》《清明》《竹林》等,這些文章都討論了儒學問題,但董仲舒並沒有將其編撰成書,此書是後人輯錄而成的,並冠名為《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