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字體:16+-

一、陵墓

南朝宮殿、佛寺今無存者,陵墓石刻則南京丹陽附近遺物尚多。其地下建築未經發掘,難明真相。至於地麵,則山陵之前,多列石獸(麒麟或天祿辟邪)一對,碑一對或二對,標一對。碑有龜座;標為柱形,下為蟠螭座,上施覆蓮蓋,蓋上坐獸,柱身刻直溝,近上端處作橫版《後漢書》中山簡王傳注:“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57)乃宋初寧陵被震被吹者(58)即此類也。

二、雲岡石窟(59)

沙門曇曜於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453年),“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60),今山西大同縣(雲州區)西之雲岡石窟是也。現存大窟十九。壁龕無數。曇曜所開五窟,在崖壁西部,其平麵作橢圓形,佛像形製,最為古拙。洞中僅刻佛菩薩像,壁上無佛績圖或其他雕飾。其次則中部諸窟,其平麵之布置,多作方形,窟前多有長方形外室,門作兩石柱,壁上多佛跡及建築型之雕飾,為孝文帝太和間所鑿。更有窟中鐫塔柱者,雕為四方木塔形。

就窟本身論,以中部太和間造諸窟為最饒建築趣味,外室之前,多鐫兩柱,為三間敞廊。其外壁多風化,難知原狀。柱則八角形,下承以須彌座,柱頭如大鬥。外室與內室之間為門,門上有鬥拱承屋簷瓦頂。門之上多開窗。外室壁有鐫作佛殿或龕像者。內室或鐫塔柱於窟室中央,或鐫佛像倚後壁。壁多橫分若幹層,飾以浮雕佛跡圖,佛菩薩像,或塔形。窟頂上部多雕為方格天花。窟內雕刻所表現建築形式頗多,其所表現之全部建築,有塔及殿宇兩種。塔有塔柱與浮雕塔兩種。塔柱平麵均方形,雕柱、簷、鬥拱。每麵分作三間或五間,每間內浮雕佛像。其上部直頂窟頂,故未能將塔頂刻出,其下部各層,則為當時木建築之忠實模型。《洛陽伽藍記》所記永寧寺九層浮屠即此類也。此式實物,尚見於日本奈良之法隆寺,蓋隋代高麗僧所建,其形製則魏、齊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