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啟示

第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根源

字體:16+-

今晚負責陳述案例的學生表示,個案患者的行為猶如謎團一般,但我們應該以最簡單的方式全力解開這個謎。

“瑞秋(Rachel)今年十二歲,目前的問題是逃學。她拒絕去學校,覺得自己沒辦法在教室裏上課讀書。”

開頭這段文字準確描述了一位有自卑情結的孩子。但光是假設個案有自卑情結還不夠,我們必須找出此情結可能產生的所有後果,並發展出一套方法,讓孩童彌補自己不足的部分。假如瑞秋出現逃學曠課的行為,我們應該能肯定在她的生活環境中,有成年人強迫她到校上課。孩子是在向這些成年人說“不”,而在表態的同時,她也在家中養成了一種主觀的自卑感。

“瑞秋始終是個問題兒童。她目前的問題,其實就是她的上課態度的延伸。”

“始終”是個相當強烈的字眼。說瑞秋打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是個問題兒童,這點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比較有可能是中間發生了什麽事,讓她開始反抗、抗拒。或許這個令她不快的事件是弟弟或妹妹出生了。

“今年2月,瑞秋從小學升上一所分科教育初中。就讀小學時,學校會依照她的需求來規劃課程與提供輔導。瑞秋會在班上哭說作業太難了,她根本不會寫。她的班主任和其他老師都試圖幫她排解困難,但瑞秋堅持要回到原本那所小學去。校方並沒有答應她的要求,因為她應該要麵對新環境中的問題。”

她似乎沒必要哭,光是不會寫作業就已經很令人頭大了。她之所以哭,似乎是想幹擾上課秩序,讓大家注意到她的無能。從某種程度來說,她的反應非常獨特,獨特到我們應該能確定像她這麽聰明,而且能夠在十二歲念初中的女孩,絕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受到質疑。我相信隻要能贏得她的信任,一定有人能鼓勵她麵對學業上的困難。害怕無法滿足課業要求,這不太可能是反抗的真正原因。她一直都是好學生,老師似乎也很和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