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负责陈述案例的学生表示,个案患者的行为犹如谜团一般,但我们应该以最简单的方式全力解开这个谜。
“瑞秋(Rachel)今年十二岁,目前的问题是逃学。她拒绝去学校,觉得自己没办法在教室里上课读书。”
开头这段文字准确描述了一位有自卑情结的孩子。但光是假设个案有自卑情结还不够,我们必须找出此情结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并发展出一套方法,让孩童弥补自己不足的部分。假如瑞秋出现逃学旷课的行为,我们应该能肯定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有成年人强迫她到校上课。孩子是在向这些成年人说“不”,而在表态的同时,她也在家中养成了一种主观的自卑感。
“瑞秋始终是个问题儿童。她目前的问题,其实就是她的上课态度的延伸。”
“始终”是个相当强烈的字眼。说瑞秋打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是个问题儿童,这点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比较有可能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开始反抗、抗拒。或许这个令她不快的事件是弟弟或妹妹出生了。
“今年2月,瑞秋从小学升上一所分科教育初中。就读小学时,学校会依照她的需求来规划课程与提供辅导。瑞秋会在班上哭说作业太难了,她根本不会写。她的班主任和其他老师都试图帮她排解困难,但瑞秋坚持要回到原本那所小学去。校方并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因为她应该要面对新环境中的问题。”
她似乎没必要哭,光是不会写作业就已经很令人头大了。她之所以哭,似乎是想干扰上课秩序,让大家注意到她的无能。从某种程度来说,她的反应非常独特,独特到我们应该能确定像她这么聪明,而且能够在十二岁念初中的女孩,绝对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质疑。我相信只要能赢得她的信任,一定有人能鼓励她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害怕无法满足课业要求,这不太可能是反抗的真正原因。她一直都是好学生,老师似乎也很和善亲切。
“瑞秋后来说如果能把她转到初中里比较低段的班级,她就愿意去学校。”
一听到“如果”这两个字,我们就能预期会听到一组不可能实现的条件。瑞秋不想上学,想让身边的人担心,其实是因为她没有勇气面对新的情境。她不断夸大自己的无能,而她越坚持自己无法完成作业,老师和父母的反对立场就会越坚定。这是一种将自卑情结转化成优越情结的方式。
“后来她被安排进小学的另一个班级中,这个班跟她原先念的班类似,但她并未遵守诺言。母亲到小学去要求将她转回原本的班级,但是被断然拒绝。瑞秋被父亲打了一顿,但她还是不去上学。后来各方在出勤事务处前召开公听会,瑞秋也被带到某家医院的儿科诊所,医生允许她在家待一段时间。”
瑞秋的情况越来越棘手,就算她最后出现在报纸上也不令人意外。瑞秋有办法让诊所掉入她的陷阱。让瑞秋待在家里没有用,因为她还是没有变,还是带有原先的生命风格。
“瑞秋到小学去,替这份病历陈述回答了一些问题,还带了一个女孩一起来,她看起来已经把那女孩当成朋友了。在这个女孩的影响之下,瑞秋愿意到学校上课,她决定在明年秋季入学。瑞秋还说如果学校让她跟朋友念同一班,她就会到学校,但这个要求遭到回绝。现在她非常焦虑,因为她朋友会在6月升级,到时瑞秋就永远不可能跟她同班了。”
需要有朋友陪,推迟入学的时间点,这些都是自卑感的症状。这类型的个体会发展出一种叫作市集畏惧症(Agoraphobia)的精神官能症,患者每时每刻都需要他人陪伴和支持。为了达成目标,瑞秋非常有技巧地列出条件,让老师、医生和父母陷入棘手难解的处境。瑞秋是征服者。
“瑞秋有时会摆出胆怯害怕的姿态,但是在抗拒上学和写作业时却一点也不温顺。有几次她的态度甚至很粗鲁无礼。”
这个有趣的现象证实了我的推断,我认为她应该是属于支配型的个体,完全不排斥与人抗争。她唯一的恐惧是独自面对新的情境。
“小时候,她的行为完全没有问题,但在一年半前,有位老师批评她的课业。”
你们看,之前说她始终是个问题儿童的说法需要改一改了。瑞秋显然是在追寻理想中虚构的优越目标。她想要扮演上帝。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她必须完美无瑕、必须支配他人。如果不能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她会彻底退出。
“在此期间,她首度显露目前的症状。虽然家人表达抗议,但她声称自己没办法写作业,偶尔旷课缺席,因为她说她会怕,也还没准备好。基于健康考虑,她被获准留在家中。瑞秋最近透露,早在她公开表示讨厌现在这个老师之前,其实心里已经默默讨厌她六个月了。”
这六个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官能症行为的酝酿期。精神官能症不会突然出现,必须经过酝酿才会开花绽放。
“1927年2月,她升了一个年级。她在之前的班级是班长,在新的班级并不是。新的班级是由另一位老师来带。不过,她当时隐藏自己的感觉,老师并没有察觉到瑞秋对她的不满,所以也不觉得瑞秋有什么问题。六个月后,问题开始浮现。当时她已经旷课有好一段时间。1928年2月,她再度回到学校,这次被安插在进度较慢的班级中。这个班的老师非常有同情心,而且也有辅导这类孩童的经验。瑞秋在她班上待了一年,对课业越来越有兴趣,也明显克服了怯懦的心态。老师鼓励她参加合唱练习,她参加了,后来甚至能进行独唱表演。在班上感到越来越自在之后,她偶尔会展现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不像先前那么胆怯。有一次,老师找不到瑞秋缝纫的布料,瑞秋就突然变得很莽撞无礼。”
你们看,在有利的环境中,瑞秋就能轻松改变整个行为模式。
“她的父母都健在,她有个十九岁的大姐、十七岁的哥哥,还有一个七岁的妹妹和一个五岁的弟弟。”
她比哥哥小五岁,这个年龄差距非常大,所以瑞秋的处境其实跟长子或长女类似。妹妹小她五岁,弟弟小她七岁。瑞秋的案例非常典型:妹妹出生之后,原本习惯身为全家人关注焦点的她,觉得宝座被夺走了。
“父亲主控整个家庭。某段时间,大儿子曾经是父亲最爱的小孩。母亲并没有特别偏爱哪个孩子,不过当儿女渐渐长大,她跟他们多少都曾起过冲突。”
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或许跟他们处得很好,他们要什么她都能给。孩子年纪渐长,没办法继续对母亲予取予求,因此出现各种麻烦。或许瑞秋也曾生过病,所以特别受到关爱与呵护。
“孩子不会捉弄、取笑对方,不过瑞秋似乎是丑小鸭。”
“丑小鸭”或许是指她暴躁易怒、爱颐指气使。她很有可能与兄弟姐妹不和。
“大哥有咬指甲的习惯,每次瑞秋看到他咬指甲就会很不开心,还会大声尖叫。大哥知道瑞秋会陷入这种焦虑的状态,但他还是持续咬指甲。母亲对此束手无策。大姐对瑞秋非常好,把瑞秋当成女儿来对待。她替瑞秋缝制了一件洋装,还带她去看电影。瑞秋似乎很感激大姐对她这么好。瑞秋跟妹妹相处融洽,也会跟妹妹玩,因为妹妹跟家里其他人一样都顺着她。”
我们对瑞秋的行为模式的假设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她支配整个家,生气、不满时会放声大叫。
“父亲跟大姐都在上班。家里有五间房间,瑞秋跟大姐同房住。瑞秋出生时一切正常,喝母乳喝了三个月,断奶时肠胃开始出问题。她被判疑似罹患软骨病,而在零到三岁这段时间,有好几个月父母每周都会送她到医院就诊,因为她的心脏出了问题。十岁时,她因为心脏问题在**躺了一小段时间。她的肠胃一直以来都有状况,但现在整体来说身体已经比较好了。她只有在坐电车时会吐。”
因为身体不好,大家或许都会满足她的各种无理要求,而她也学会了利用疾病来维持这种快乐的状态。从她在电车上的反应就能清楚看出这点。她没办法掌控电车,因而感到气愤,利用不怎么健全的消化道系统来表达不悦。这或许就是市集畏惧症的开端。
“她不愿在家吃饭,喜欢在邻居家用餐。”
不健全的肠胃又表态了,这次是想控诉母亲。
“这有可能是因为家里的食物不够美味,因为调查人员发现,家里提供的午餐是一碗罐装鲔鱼,这对娇嫩柔弱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够可口。妹妹也学瑞秋,不想在家里吃饭。”
他们家有可能过度强调吃饭的重要性,所以孩子都利用这点来对付母亲。
“瑞秋在十三个月时开始走路和说话。因为喉咙里有脓肿溃疡,所以在一岁半时接受了扁桃腺切除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长过麻疹。母亲说瑞秋还是婴儿时很怕人,怕到还会放声哭喊。根据母亲的描述,瑞秋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整齐。她会收拾得整整齐齐地准时去上学,写字的时候也很仔细。”
还是婴儿时,恐惧对她来说是一项优势。长大入学之后,她则利用干净整齐这项特长,来让自己处于有利的情境中。
“她在家时,不想去上学,对家人的期望漠不关心。一旦到了学校,她和同学相处融洽,在第二学期,她甚至还会关心、同情其他孩子的问题行为。”
这种关心代表:“我不是问题儿童。”
“在第二学期,瑞秋跟班上的另一个女同学在一起玩,她叫茉莉(Molly)。茉莉大概十二岁,但不像瑞秋那么机灵,是个比较安静的女孩,不是领袖型的孩子。”
瑞秋显然也成功地支配了自己的同学,否则她们不会持续当朋友。
“瑞秋不玩游戏,但会去看电影。她最喜欢读童话,说故事时她讲的也都是童话。”
看电影不需要社会意识感,而且只要把自己投射在电影女主角身上,就能轻松提升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认知。玩游戏的时候需要和玩伴儿竞争,得靠自己努力才行。
“目前她不愿意上学,也拒绝吃东西或服药。母亲帮妹妹买了一双袜子,虽然那并不是瑞秋的尺寸,但她非常喜欢那双袜子,所以等父亲出门后刻意把袜子穿上。”
父亲显然是家中呼风唤雨的角色,不过他一踏出家门,瑞秋就成了支配者。
“其他孩子都知道瑞秋的状况,也会顺着她的意。他们很贴心,也都对她很好。瑞秋在前一个班级以及在小学里都跟同学处得很好,当时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很纵容她。老师说当她不会写题目时看起来很害怕。有一次她感到害怕的时候,边哭边用手捂着嘴巴,双手还紧张地**。老师像母亲一样关照她,让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还提醒同学不要打扰她。”
恐惧是她最强大的武器,她有办法利用恐惧控制周围的人。
“她在第一个学期有很多问题,但在第二学期就跟其他孩童没什么两样,看起来把自己调整得很好。”
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她显然就不会再惹麻烦了。
“瑞秋最早的记忆是三岁时,姐姐玛丽(Mary)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双溜冰鞋,瑞秋想穿这双鞋溜冰,但是被拒绝了。”
瑞秋并不是特别针对溜冰鞋或袜子,真正让她气愤的,是其他孩子有的东西她却没有。
“最近她梦到自己在家里,必须穿过一扇地下室的门,地下室看起来很阴暗,似乎藏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她梦到自己不敢走到屋外,因为她不敢穿越那扇门。母亲正在睡觉,睡觉前警告孩子不要把她吵醒。有些朋友来家里找瑞秋,但他们怎么样都安静不下来,结果就把母亲吵醒了。母亲下床,朝他们走来,手里握着一把铁锤。瑞秋带着弟弟和妹妹,保护他们,开始往屋外走去,穿过那扇吓人的门。门那头传来一个声音,说:‘回去,她不会伤害你们。’她松了一口气,也在此时醒过来。”
这个梦完美显示了瑞秋是如何在情绪上做好不要离开家的准备。这也是市集畏惧症一开始会有的症状。这个梦显示只有在面临极大的威胁之下,她才会穿过这个象征危险的门。但是从门那边传来的声音,却告诉她不要太认真看待母亲的恐吓。这个梦代表:“留在家里,就算不愉快也不要出门。在家里,不会真的有什么太严重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
“她的志向是当打字员。她害怕有色人种。”
她对于有色人种的恐惧,在维也纳可能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里根本没什么黑人,不过这在美国却是制造恐慌的好方法。这就跟其他不出门上街的理由一样好用。
“学生针对个案进行了讨论:‘瑞秋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而且利用自身疾病,将欲望和企图强加在他人身上。她借由展露自身脆弱来获得力量。从她的梦能看出她想要保护年纪较小的孩子,这些孩子不像她的父母,不会处处与她作对。她的志向或许代表了她想用文字(文章创作)来抒发自我,她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能有不错的表现。她在课业上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算术。’”
截至目前所见,提交这份报告的学生对瑞秋的境况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和母亲讨论过后,我们又得到这个事实:瑞秋换学校的第一天,老师请她在黑板上写一个句子,但她写不出来。瑞秋开始哭,老师说:“笨蛋,回去坐好。”瑞秋回家后说:“妈,我不想上学。老师好坏,我不想再去学校。”此后,她拒绝到学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