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开始时,弄清对方是否喜欢帮腔
要让受访者畅所欲言,必须尽早发现对方的特点。采访电视上的名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以为“这个人肯定会这样说话”,实际上完全不同。
有些看上去健谈的人,实际可能沉默寡言;也有人看上去话少,实际却能侃侃而谈。
另外,有的人说话时喜欢别人不时应和,有的人则希望别人保持安静。如果不能掌握受访者的这类特征,就很难让他们畅所欲言。
如果对方不喜欢被打断,你却总是插话,好不容易引出的话题也可能就此终止。
要想弄清对方的说话风格,某位电视制作人教给我一个管用的方法,就是看对方是否喜欢被“帮腔”。
只要对话一开始,就能立刻见分晓。如果对方喜欢别人“帮腔”,你就可以在后续沟通中搭话;如果对方不喜欢“帮腔”,你就不要随便提问或接连附和。最起码先让人说完想说的话。
为了弄清受访者的类型,可以在对话开始时“帮腔”几句,测试对方的反应。
抛出只需答“是”或“不是”的问题
在我看来,最顺利的采访,就是遇到与自己意趣相投的人。对方大概也会有同感。有时采访过程中莫名就聊得很开心,结束之后,对方又发来别的工作邀约。
资生堂的鱼谷雅彦社长就是这样的人。当时,他还在日本的可口可乐公司担任社长,我采访了他,交流过程中不知为何就很合拍,事后他对我说:“如果以后我要出书,希望由你来采访撰稿。”
此后,他又发来好几次工作邀约,还让我在杂志AERA(朝日新闻出版)的非虚构专栏“现代肖像”刊发文章。
在采访中遇到合拍的对象,也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反过来,如果遇到气场不合的人,该怎么办呢?比如,对方希望采访者一言不发地倾听。这种时候,一定要配合。让对方按他/她的节奏说话。如果擅自打断,很可能导致沟通无法继续。
我是个急性子的人,说实话,很想接连不断地提问,但采访中必须克制。这种时候,就要把原本很快的语速尽量放慢。这样也能让自己冷静下来。
一方面,如果对方总是避重就轻,或沉默不语,也千万不要勉强。我很不擅长应对沉默,但也有人对此毫不介意。
总是深思熟虑后才作答的人,往往会在采访过程中停顿很长的时间。这种时候决不能着急。总之,记住一句话,配合对方的节奏。
话虽如此,如果时间不够充分,也有别的办法。就是抛出只需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这样一来,双方就能沟通基本的意见。
此外,根据不同的提问,有的受访者可能会突然敞开心扉,开始讲述。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后面会细讲,重要的是,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重点:如果对方一直沉默,可以提些只需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