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截了当地真诚发问,所以得到了真诚的回答
2002年,我采访了AKB48(3)的策划人秋元康先生。那时,AKB48尚未诞生,但从我采访时问出的内容,依稀已能预见他后来的成功。之后也有不少人问我:“当时是如何从秋元先生口中问出那些话的呢?”下面从采访后写成的文章里截取部分:
我是自由职业者,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体,如果人云亦云,就很容易会输。
原野里的人太多,就摘不到野草莓。所以要探索存在大量野草莓的未垦之地。从事流行相关的工作,就是要提前一年栽种来年会走红的东西。比如现在,向日葵的售价高,大家一窝蜂开始种植。等到收获时节,价格就会暴跌。想要突出重围,就得拿出勇气在大家种向日葵时,逆势栽种蒲公英。
还有一点,用我喜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停滞的时钟,每天也有两次指向正确时间”。假设有个人一直在种满天星,也不会跟随潮流改变想法,只要等到几年一度的“满天星热”,就会迎来高度评价。
另外,也有人只会跟风,一会儿改种向日葵,一会儿改种蒲公英。这类人总会比时代落后五分钟。一次也不会准时。
(《论专业》德间书店)
在这次采访之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秋元康先生也掀起过一场“小猫俱乐部(4)”的潮流。
事实上,秋元先生从来没有改变,一直在坚持做同一件事。社会虽然在变化,同样的潮流依然会卷土重来(与前一次的区别或许在于,这次的构造令其生命力更为长久)。
当时的我为何能从秋元先生口中问出上面那些话?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态度认真,且厚着脸皮、直截了当地问他:“怎样才能制造流行呢?”事实上,能直击主题的提问者或许并不多。
真诚与否,从表情与举止就能看出
据说收录了这则报道的书,销量超过了40万本,秋元先生把书送给我时还说:“这本书卖得很好哦。”
报道之初只是连载于招聘周刊,但我每次采访都竭尽了全力。
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转职失败,没了工作,走投无路,才成了自由职业者。所以很想知道所谓的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也想知道我的二十几岁与成功人士究竟有何不同。
事实上,报道连载期间,我也收获了一些好评,并逐渐发现,我之所以能问出意外的答案,只是因为态度足够诚恳,对方便也答得诚恳。采访者究竟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真想问出些什么,被采访的人心里一清二楚。
我年轻的时候,还没什么采访技巧,提问磕磕绊绊,偶尔还会口不择言。但也正因如此,才能不加掩饰地问出“怎样才能成功”“怎样才能成为有钱人”之类的问题。
比提问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明白你提问的意图,然后努力面对,认真聆听。
后来的采访经验告诉我,一个人真诚与否,会完全体现在他的表情、举止之中。的确,是否真心对一个人感兴趣,真心想了解对方、问出些东西,采访结果最终对谁有利……都是能看出来的。
最重要的就是提问的态度。再怎么磨炼表面技巧,如果采访时心意不诚,也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心诚与否,是肉眼可见的。
重点:心诚与否,对方完全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