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拼命释放“一定要问出点什么”的信号

字体:16+-

被著名漫画家评价为“与众不同的采访”的原因

诚心发问。总之,要尽全力去问。拼命释放“一定要问出点什么”的信号。确保一切为了读者,在此基础上发问。只要怀有这种“信念”,就能有所作为。我自己有过相关经验。

名人及成功人士中,不少都接受过大量采访,与各种各样的媒体打过交道,回答了不计其数的问题。

很多采访,提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名人们虽是为了工作接受采访,多少也会心生厌倦。

下面的事发生在约20年前,我采访某位知名漫画家时,刚好碰上了上述情况。初次见面的寒暄,对方一脸疲惫,接过我的名片后,并未回赠他的名片。

或许他心里对这次采访并不抱期待,觉得跟平时没有两样。

但采访开始后没多久,他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我还是跟往常一样释放出强烈的“信念”,大概是这份信念顺利传达给他了。他的身体逐渐前倾,脸色开始红润,言语间也有了热情。

这次采访的结果也相当不错。当我把笔记本、资料收进包里,庆幸今天的采访也很顺利时,对方突然叫住我。接着,这位漫画家走到置物柜前,从包里取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了我。就这样,我在离开之际得到了采访之初没能获得的名片。

这实在叫人欣喜。在入行初期,我认为得到对方的名片,就意味着受到认可。

几天后,我把写好的稿件发给编辑,再由出版方发给漫画家确认。据编辑说,漫画家用传真发回稿件时,附上了他笔下人气角色的画像和一句话:“遇到了久违的好作者。”这件事令我记忆犹新。

以热诚“信念”为契机诞生的热销作品

还有一次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方是著名外资企业的社长,也是大企业在日本的首席法人代表。在查找资料阶段,我拼命翻找,也没找到几篇相关报道,心想,难道他讨厌采访吗?

这次的任务,是要写出一篇万字以上的稿件,采访时间只有40分钟。理想情况是包含摄影在内,能安排两个小时,实际情况却很严峻。看着对方的资料,我总觉得他严肃无比,心里也做好了苦战的准备。

实际一见,对方确实气场强大、给人以压迫感。直面他也着实令人紧张。公司的宣传部部长也在现场,室内气氛紧张,但我不能胆怯。只有短短40分钟,必须一针见血地直入主题。

此时我拥有的,也是那份强烈的“信念”。诚心发问,发自内心地挖掘对方的真实想法,确信这会给读者带去有益的结果。就这样不断提问,再根据对方的回答继续发问。其间,社长突然叫了宣传部部长的名字,问他:“采访之后还有别的安排吗?”

宣传部部长说“没别的事”,社长便对我说:“这次采访很有趣,超过40分钟也没关系,我们继续吧。”

最后,整个采访用时约两个小时,达成了从未有过的长采访。收录这次采访报道的书也成为热门作品,销量约十万册。

采访时的技巧当然重要,但更能打动人的,还是“信念”。除了前面两次经历,我还有过许多类似的体验,也深刻意识到“信念”的不可或缺。

只要心诚,就会反映在态度上。如果真心求解,也会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如果对方给出罕见的回答,你却面无表情,采访绝不可能成功。必须倾身向前,侧耳聆听,认真点头,做到这几点,就能把态度传达给对方。

重点:情绪会表现在态度上、举手投足之间,以及你的反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