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调查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虽说采访前无须面面俱到,但也必须努力掌握基本信息。如果在正式交流里问出稍加搜索就能查到的东西,很可能让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例如,到某家公司做采访,见到相关负责人,不能张口就问:“贵公司是何时成立的?”因为这类基本信息,在公司网站上就能找到答案。
现代社会,什么都能在网上查到。一旦确定了采访对象,就得进行充分的调查准备。
如果对方是公司相关人员,就去翻看该公司的网站,或搜索与该公司相关的新闻,看看要采访的人是否接受过采访,搜索关键词为:“对方姓名 采访”。
很多人虽然会研究公司网站,却不懂更进一步。翻看公司网站当然重要,但网站是由公司单方面发布的信息。
要想客观把握该公司的形象,最好在网上搜索相关新闻和报道。这家公司在社会上给人什么样的印象、受过什么样的评价、有什么特点、在业内占据怎样的地位,类似的内容,通过新闻、报道更易获取。
另外,除了公司单方面发布的信息,还可以以社长为中心,找找社内主要成员和优秀员工接受采访的相关报道,这对了解该公司文化也很有帮助。
以上,是我出门采访前必做的功课。虽然我也会读公司发布的信息和受访者本人的著作,但还是会上网找一些客观视角的新闻、报道作为补充。这样一来,对公司和受访者的了解也会更加全面、立体,也更能把握社会的风向(我把这叫作“市场观”)。
只要有共同的熟人,就能让对方信赖感倍增
此外,浏览相关新闻,也有助于思考采访时要提的问题。这部分下个章节会具体说明。总体而言,已经被报道过的内容、大众早已知晓的内容,就没有再问的价值。
相对地,要问出独家内幕,就要充分理解已经成文的东西,抓住其中的突破口,询问对方“某篇报道里写了这样的话,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一来,对方就会觉得:“这个人调查得相当仔细啊。那我再深入说说吧。”
实际面对面采访时,还可以把事先调查时所看的资料、文件打印出来,做好笔记,与贴满便笺的书一起放在桌面,刻意展示给受访者看。
见到书里贴的大量便笺,对方肯定会惊讶:“竟然看得这么仔细。”
此举的意义在于,让对方明确知道,你为这次采访做足了准备。同时是在告诉对方:“要多说点新鲜内容哦。”
线上采访时,很难像上述那样争表现,但可以记下一些重要信息,比如“社长在商品开发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创意”。
采访期间,待对方提到商品开发的话题,就立刻抖出事先记录的信息:“社长,您好像提出过这样的创意吧?”我这样做的时候,有受访者讶异:“你竟然还知道这种事?”想来也对我刮目相看了。
前面说过,线上交流尤其难以获得对方的信赖,因此要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有一次,我要采访化学制造业的一家大公司社长,事前,我想起大学时代的朋友在那里工作,就联系了他。
抱着仅存的希望一打听,他果然当过那位社长的下属。承蒙他帮忙,在采访前日直接打电话给社长说明了情况,采访当天,社长主动提起:“据说你和某某是大学同学呀。”对话得以顺利开启。
托朋友的福,采访全程气氛融洽。因此,只要能找到与采访对象有联系的朋友或熟人,就事先联系对方吧。仅仅是拥有共同的熟人,就能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信赖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准备。
不过,在日常对话中,最好不要提“我认识某某”“某某和我有共同的朋友”,因为这样会显得你爱夸大和炫耀,所以要尽可能地避免。
重点:事先阅读新闻等客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