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不只能代替记忆
在沟通过程中,要让对方对你产生信赖感,进而敞开心扉,还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做笔记。把对方说的话记在本子上,无疑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比如,上司说了句很有道理的话,一个下属掏出笔记本记录,另一个下属只是默默地听着,在上司心里,谁留下的印象更好呢?
以前,我采访过一位人称“笔记狂”的大公司社长,据他说,之所以变成笔记狂,是因为年轻时,客户公司的负责人给他上过一课。
经验丰富的负责人上了年纪,很快就要退休,离职前曾拉住他,说有事要嘱咐。谈话过程中,负责人的话题渐渐偏离工作,延伸到各个方面,即便如此,这位社长也勤奋地记着笔记。
负责人见状十分开心,对他说,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你却拼命记录我说的话,这是对我工作的赞许和鼓励,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个习惯。
从那时起,社长才意识到,在人前做笔记会让对方心情愉悦。后来,无论去哪里工作谈事,他都勤奋地掏出本子做笔记,据说连下属和后辈的话也会记录下来。
自己说的话能被上司记录下来,下属想必也会吃惊,并感到受宠若惊吧。此外,下属也不可能讨厌这种上司。正是这样事无巨细、认真工作的态度,他很快就晋升到了社长的位置。
这件事说明,做笔记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且也没人会讨厌记录自己言谈的人。记下别人所说的话,别人也会认为你工作严谨、不会出错。
我外出采访时,一定会录音。虽然事后再听录音就能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但在现场还是会勤奋地做笔记。因为做笔记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我是有意为之。
最好是七分抬头注视,三分着眼笔记
现代社会,用电脑办公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人会直接用电脑做笔记。但我并不太推荐这种做法。因为我也接受过采访,见过别人用电脑做记录,说实话,给我的印象并不好。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说什么呢”,但容我再重复一下,对你做出评价的是受访者。如果对方是中、高龄人士,最好避免用电脑做笔记。尤其不要用智能手机做笔记。
理由很简单,对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这种行为会引起反感。如果在与人谈话时使用手机,对方可能觉得你在处理私事。这或许是一种偏见,但没办法,对方就是有权评价你。
笔记要用笔写在本子上。对中、高龄人士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年轻人未必这么想)。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记笔记的时候不要一直低着头。要把头抬起来,视线看向对方。偶尔低头看笔记本。如果一直低头记录,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采访期间,全程注视对方也不好,因此需要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视线会自然移开,做出缓冲。虽然每个人习惯不同,但我建议用六七成的时间抬头看对方,三四成的时间低头做笔记。
顺带一提,做笔记也是给对方的一种提示。如果对方说话时跑题,或说了什么你不想听的东西,就可以停下笔,抬头看对方。这个行为表示,你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是一种无言的信号。我偶尔也会用这种方法做出暗示。
重点:做笔记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如果受访者是上了年纪的人,不要用电脑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