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适用于所有人的“撒手锏”问题并不存在

字体:16+-

花些时间彻底理解对方

在交流之中,要重视与对方建立“共鸣”,但要注意一点,不要对回答抱有过高的期待。

比如你要采访一位名人,想必会觉得机会难得,一定能问出些金句名言。

但希望越大,倘若对方没达到预期,你就会沮丧失望。这种情绪又会反映在你脸上。这样一来,对方知道你失望了,现场的气氛也会因此变差。

说到底,想问出精彩内容,只不过是采访者自身的愿望。仔细想想,这种愿望增强到什么程度,才能与对方建立共鸣?再想想共鸣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对方敞开心扉,对你畅所欲言?

下章会具体讲如何提问。总有人问我:“有没有百试不爽的‘撒手锏’问题?”答案是没有。况且也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根据这些背景,才能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要找到这个问题,必须理解对方,否则就问不到点子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重要的是彻底理解对方。彻底理解对方想说的话,弄清话里的意思,从中明白对方的意图。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欣然回答你的问题。

要知道,走到这一步,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不能急躁。如果采访时间有限,只要在规定时间内问出好内容就行。

过度彰显自我只会起到反效果

还有一种行为必须杜绝,就是过度彰显自我。虽说为了获得对方信任,需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但只要做到基本程度就好,否则过犹不及。毕竟你只是提问的人。

有人会拼命夸大自己的能力,企图给人留下好印象,这不仅无用,还会产生反效果。

如果过度自夸,对方一眼就能看穿,也不会再信任你。

重要的是,你为什么抱有强烈的“信念”。要把这种“信念”传递给对方。让对方对“信念”本身产生共鸣。而这与你的形象无关。

虽说我已经出版了不少书,外出采访也有受访者认出我,但在20年前,我还是个无名之辈,十分渺小,也没什么能力。

不只如此,当时我供稿的媒体并非有名的经济杂志或周刊,而是某二流招聘杂志。即便如此,我也能在采访中引出各种有趣的对话。

回想起来,或许正是因为当时所在的媒体只是二流,我也籍籍无名,才能大胆提出那些问题,对方也能大胆作答吧。

其实,渺小、二流未必是坏事,甚至可能是有利因素。所以完全没必要自惭形秽。

重点: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