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为是否必要
对方未必想聊日常或杂谈
我有位相熟的企业家,曾跟我一起到国外出差,并就采访一事对我抱怨:
“有的记者明明是来采访,却在一开头跟我聊天气,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用这位社长的话来说,做生意的人,一分一秒都很宝贵,不想浪费在天气这种无聊的话题上。记者用这个话题作开场白,也给他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他会怀疑这个人不专业……
那位记者想必没有恶意。大概是觉得,一开场就直入主题有些突兀,所以想用闲聊破冰(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营造轻松的聊天环境),刚好那天天气不错,就直接拿来作为话题了。
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是对方主动发起话题倒无妨,但很少有人希望如此。
要知道,受访者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的,不可能配合你随随便便扯出的话题。
也许你认为破冰行为能帮助双方顺利进入对话,但这是一厢情愿,对方很可能并不愿意。
除了天气,还有股价、社会状况、热点事件等。不少人认为破冰行为有助于放松情绪,进入对话,但我觉得大可不必。
首先,天气、时事等话题本身难以持续。时事话题也不适合摆到桌面上谈。
如果是跟了解自己的家人、朋友聊天还好,但面对不熟悉的人,很难吐露真实的想法。
另外,就算针对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话题也很难扩展,无法衔接到下一个问题。
线上交流可从背景中寻找话题
除了日常闲聊,也有人把对公司的评价作为开场白。这类对话也无法持续。“贵公司真气派啊”“入口修得真大”,听到这类平淡无奇的评价,对方也不知道作何反应。
不仅如此,对方可能还会觉得你实在没话可说,才随便敷衍两句,又或是认为你在浪费时间。
除非对公司的评价能过渡到下个问题,效果会大不一样。
“刚才在您办公室看到的×××,请问有什么来历吗?”
“这栋楼设计得真是漂亮啊,不知是哪家公司的手笔?”
“贵公司的环境真是通透啊,阳光直接倾泻入内,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量吗?”
不必想着破冰,如果确实对某些事物感到惊讶、赞叹,就像上面那样,把感想转化为问题,再抛给对方。这是可行的。
反过来,如果对方所处的办公环境一看就令人惊奇,你却不作任何反应,也难保不会令对方失望。
顺带一提,我采访时,除非特别需要(或聊两句更好),几乎不会跟对方闲谈,直接就进入主题。这其实并不影响采访质量,对方也不会因此困扰。
不过,线上沟通的情况就难说了。因为线上沟通是静止不动的,双方也不会交换名片,没有任何当面交流会出现的“停顿”。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气氛实在僵硬,可以聊一聊“背景”。
“您现在是在哪里呢?”“那张照片是哪里呀?”“用这个做背景,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很多人其实都在聊天背景上花了心思。对此提问,可以在无形之中缓和气氛。
重点:不要闲聊。可以把感想转化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