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为什么因戴口罩而不做表情管理的人越来越多

字体:16+-

人们是通过眼神来读取对方的表情与真实想法的

我采访过一位礼仪老师,对方的一句话曾点醒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人数增多,戴口罩成了习惯,因此不做表情管理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没有人愿意给别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如果不戴口罩,人们是通过整张脸给人留下印象,所以很少有人愁眉苦脸。

如今习惯了戴口罩,人们大都觉得“反正没人能看到我的脸,做什么表情都无所谓”。

照理说,戴了口罩确实不会被看到脸,实际却未必。俗话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我们的眼睛往往藏不住秘密。

如果以为有口罩遮掩,就不注意表情管理,面部就会显得僵硬,并波及眼神。旁人虽看不到你的脸,却能从你的眼神里读出表情的生硬。

眼下,戴口罩成了当面交流的前提,如果习惯了线上交流,或许反倒觉得当面交流更难。

如果面对面无法看清对方的表情,也很难捕捉话语中的微妙含义。比如,对方笑着说话时,带有玩笑的意味;对方表情略微严肃,就隐含消极的意味。

即使说的话一样,话里的微妙含义也未必相同,因此需要结合表情,才能正确理解说话内容。但戴了口罩,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自从听了那位礼仪老师的话,我意识到,只要看对方的眼睛就行。虽然口罩掩住了嘴巴,眼神却不会撒谎。因此,只要认真读取对方的眼神,就能理解对方话里的真意。

只靠眼神和声音也能传达细微的想法

还有一点很重要,也是礼仪老师告诉我的,那就是声音。眼神会泄露表情,声音也一样。举例来说,愁眉苦脸的人,发出的声音也带有愁苦的色彩。

另外,笑着从口罩下发出的声音也会带上笑意。礼仪老师说,这叫作“笑语”。只要意识到这种“笑语”,就能发出欢快的声音,给人留下好印象。

即便戴着口罩,也要维持良好的表情。记得面带微笑。这会通过你的眼神与声音传递出去。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稍有缓和的时候,我接到一个委托,担任“天才赛马手”武丰先生与CyberAgent社长藤田晋先生的对谈主持。因为对谈过程中要拍摄,武先生、藤田先生都按主办方要求拉开了距离、摘下了口罩。

我与他们也保持着适当距离,但没有摘口罩。最后,在这场双名人的对谈中,我只能戴着口罩进行采访。

我常在杂志的对谈栏目担纲主持,既然流程由我掌控,就不能让这两位初次见面的大人物有所顾虑。我事先准备好了问题,分别对他们提问,又请双方针对对方的评论做点评。按照这个节奏,层层推进对谈的深度。

大人物之间的对谈,不时会出现精彩的连锁反应,对流程的把控要比普通采访更难。

在这个过程中,我刻意让自己忘记戴了口罩这件事。

就这样,仅凭眼神和声音,也传达出了各种微妙的信息。口罩下的表情一刻也不曾松懈,就跟没戴口罩一样。

虽然我戴着口罩,但在面对武先生、藤田先生时,仍旧坦诚地直视他们,提出问题,他们也认真地直视我作出回答。最后,对谈的效果令人满意,负责该项目的编辑也很高兴。

以至于最后这期杂志的销量也取得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必须记住,即使戴了口罩,别人也能读出你的表情。

重点:即使戴了口罩,对方看不见你的表情,也要保持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