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交流时,离镜头稍远一点
前面已经提到,线上交流因为难以获取非言语信息,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顺畅,其实谈话的另一方也一样。
交流双方都很难获取对方的非言语信息。
不仅是你,对方也在一边说话,一边观察你的反应。如果对方看不清你的反应,可能会想“这个还是不说为妙”或者“他/她好像不太赞同我说的”,并因此做出消极的判断。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准确传达非言语信息。在不说话的情况下,让对方看到你的正面反馈。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熟练地附和、点头或打手势。由于视频画面很小,你的动作也需要比面对面交流时更夸张一些。根据我的经验,动作幅度增大三成刚好。
如果不这样,对方就看不懂你的反应,而心生不安或犹豫。
还有一点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把摄像头对准自己的脸,且放得很大。或许是想让对方看清自己的表情,也可能是不会调试设备。
但脸部占据画面的比例过大,对方就看不见你的手势。虽然可以看到你附和时的表情,却看不到你的身体动作。
虽然用表情给予反馈也很重要,但仅有表情,很难传达“说得好”“没关系”“请继续”等相对复杂的信息。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只要离画面远一点,你的脸会在视频里变小,上半身也能更多地进入对方的视线。这样一来,你的反应就能更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身体动作、手势等也能映入画面。
如果画框里只有放大的脸部,是做不到这些的。
前面提到那位一年要做六百多场线上演讲的专家,会使用视频混合器,把自己站立的上半身画面投影在视频内,背景是CG合成的工作室画面,PPT内页浮在他身侧。
当然,这是专为演讲准备的。线上会议、线上提案也会用到这种方法。理由很简单,因为站着能让人看清动作、手势,也更容易向观众传递信息。
附和对方或打手势,幅度要大一些
其实,就算当面交流,也有很多人不会以附和或打手势的方式,给谈话对象正面的反馈。
就我而言,如果一直说话,对方却毫无反应,就会疑心“这个人有没有好好听呢?”
如果直接问对方“你在听吗?”对方会说“听着呢”,并且表示自己做出了反应,有在点头或做一些动作。但我完全没看出来。
很多人的反馈能力不强,是因为聊天时的动作太少。
请看看你周边的人,擅长反馈的想必不多。反过来,如果能做好交流中的反馈,就会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经常听人谈心、受人信赖的人,想必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大都会无意识地选择那些会对自己言行做出反馈的人。也就是说,做好反馈,就能提高他人对你的评价。
题外话是,站在台上演讲的人,其实能清楚看到听众的反应。这大概只有上过演讲台的人才知道。
如果在听众中发现一脸无聊、毫无反应的人,台上的我也会心生歉意。
不过,有时演讲结束,那些毫无反应的人竟然笑着走过来跟我交换名片,还说“你的演讲很有意思”。这种情况绝不少见。我其实很想对那人说:“是吗,你刚才明明满脸写着无趣呀。”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做好类似的反馈。如果明明心有所感,却没给出相应的反馈,实在是令人遗憾。
重点:线上沟通时,动作、手势的幅度可以增大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