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标不明确的人,问不出有效信息
前面虽然提到,采访时可以直入主题,不必以闲聊为开场白,但在对话开始前,还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留出几分钟,告诉对方“今天我为什么来”“来干什么”“希望你如何配合”等。
进一步说,就是对“今天的目标”“采访的主题”“采访原因”进行说明。这个步骤,可以把你的意图明确传达给对方。
我认为,面对目标不明确的人,是问不出有效信息的。
只有当对方清楚了解了你希望他如何做、想聊怎样的话题、实现怎样的目标,你们的对话才能顺利推进。因此,要在最初告诉对方这次对话的整体概要。
根据我的经验,与充分了解当日沟通目标的人谈话,会比一无所知的人顺利十倍。
因此,我每回采访都必做这项工作。哪次没做,就静不下心来。作为受访者也一样,如果对方不告诉我这些内容,我就会坐立难安。开工作研讨会也一样,如果主持人在会议之初不说明今天的主要目标和整个流程,我就很难顺利进入状态。
但就我所知,会做这个步骤的人不多。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预约、提交过企划书,对方肯定知道接下来的谈话目标,于是一上来就直入主题。
可在很多场合中,对方可能根本没看你的企划书。帮你预约的秘书可能没跟老板进行充分沟通。又或是秘书说过,老板本人却没理解。
我在采访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时间不够,采访开始前没说明当日主要目标与流程,就直接进入对话,而对方一头雾水,不知道当日的采访要干些什么。由此看来,你的谈话对象未必能切实把握你们要沟通的内容,也未必都有所准备。
正因如此,才需要在谈话之初做概要说明,告诉对方,你希望听到些什么内容。前面也曾提过,任何人都想尽可能地回应别人的期待,服务精神旺盛的人尤其如此。
难得对方抱着这样的想法,如果你不明确传达自己的期待,本可以获得的信息也会失之交臂。
多位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引导
就我而言,工作中的交流大都是为了采访。这很简单。只要在对话之初告诉对方:我们是一家什么样的媒体,要写一篇怎样的报道,希望您配合讲讲这方面的内容,仅此而已。
我曾经两度采访福山雅治先生,两次采访的目的大不相同。
虽然都是周刊的封面采访,但第一次是想鼓励60—70岁的主要读者层,第二次是为开辟新的读者层,吸引40多岁的人。
两次采访的内容完全不同,因此采访之初,我都对福山先生做了充分说明。
除了单独采访,还有与人协同采访的情况。如果有编辑与我同行,我会把事前的概要说明交给编辑去做。如果编辑说得不够详尽,再由我来补充。
像这样分配角色,也有利于采访的进行。两个人的时候,就分为“事先说明的人”和“进行采访的人”。人数再多,可以加上“过程中附和的人”“在关键问题上追问的人”,等等。
如果同行人数多,但有一两个始终沉默不语,现场气氛就会变得沉重。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会让这些人负责控制气氛,根据对话内容做出反应,笑一笑,或适时点头。只要在场人士都参与到对话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说话的人也会更放松。
团体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达成目标,不失为一种方法。线上交流时,这种方法尤其有效。不过要注意,线上交流如果有人一句话也不说,会给人奇怪的感觉,因此要在最初双方寒暄的时候,就向对方说明你们各自的角色。
重点:在交流之初,一定要告诉对方这次谈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