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提问太多反而无法引导出有意义的答案

字体:16+-

每个问题只给两分钟作答,对话无法深入

有人虽然深知提前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也想问出好内容,但对话途中却想不起具体的问题……

或是有别的原因,虽然准备了问题,最终还是一败涂地。这样的人,往往败在准备的问题太多上。

这一点,是我某次接受采访时,从一位年轻人身上发现的。

他是刚入行没多久的新人,我是同行业资深人士,他要采访我,想来并不容易。当他把问题清单交给我时,我着实吓了一跳。上面有三四十个问题。

采访时间是一个小时。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如果有三十个问题,每个问题只有两分钟时间作答。短短两分钟,怎么可能问出深刻的内容呢?

当然,那位新人想来并无恶意。只是经验尚浅,以为问题越多越好,这才绞尽脑汁想出了那些问题。

然而很多问题不可能在两分钟内答完,如果按清单推进流程,绝对无法按时答完。如果他到最后也没能问出真正想问的,导致写不出稿子,就太令人遗憾了。

我浏览了那些问题,用笔画出几个关键的,然后在采访时提议:“以我画出的问题为中心挖掘,就能写出报道。你觉得怎么样?”

采访顺利结束后,他对我表示了感谢。我告诉他,事先准备问题固然重要,但每个问题只给人留两分钟作答是行不通的。希望这些话能对他今后的工作有所助益。

一个小时的采访,六个问题就差不多了

此后我才发现,很多人,包括我的同行,都会在采访前准备大量问题。我准备的却极少。

前面也提过,如果是一个小时的采访,我认为准备六个问题就差不多了。如果有六个问题,围绕每个问题进行交流的时间就有十分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不可能立刻得到精彩的回答。因此要针对答案继续提问。例如:

“您刚才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您为什么会那样想?”

“做出那个决定,是出于什么原因?”

像这样,针对对方的回答继续发问,探听背后的内情。这样一来,也能深入理解对方的回答。问出背后的逻辑与缘由。如果只满足于一问一答,就无法推进到这个地步。

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只问准备好的内容。因为问题只有六个,对方也清楚会有多余的时间。

因此,我会针对受访者的回答,深入挖掘。当问完这个话题的相关内容,才转向下个问题。

一边聆听对方的回答,一边做笔记时,脑中如果冒出其他问题,可以写在笔记本一角,这个方法也很有用(我经常如此)。

还有一点,如果事先准备了六个问题,可以想想,就每个问题继续深挖时,会延伸到哪些方向,把关键词写在旁边。一般而言,我会在每个问题后准备两三个关键词。

我把它们称为“分支问题”。那六个问题则是“主干问题”。“主干问题”是关于本质的问题,抽象的问题。相对地,“分支问题”就是附属其下的具体问题,即关键词。

只要把这两方面的问题准备好,就会产生十二到十三个问题。有了这些,就不用害怕想不出问题,临场陷入尴尬的沉默了。

在对方回答“主干问题”时,可以在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也可以提出“分支问题”。如果对话进展顺利,你也问出了想要的答案,剩余的“分支问题”就没必要再问了。

按照主干和分支的形式进行联想,也可以防止问题准备得过多。希望大家能注意这一点。

重点:只要准备好“主干问题”“分支问题”就行。

“主干问题”和“分支问题”的例子引出客户的要求与期望

“主干问题”和“分支问题”的例子为了了解新上司或新伙伴,引出关键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