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情况、时间、数字等开始问起
前面说到,采访前要想好六个“主干问题”,除了数量,还要注意从简单易答的问题开始,慢慢抽象化。
最应避免的就是,在对话初始阶段,抛出难以回答的问题。
例如:
“对您而言,何为人生?”
也许你就是冲着这个问题来的,但若在对话之初发问,没几个人能滔滔不绝地回答。
即使采访前就把问题告诉对方也不行。试想一下,在同等前提下,先询问对方的经历再衔接到人生,抑或不经铺垫直入主题,哪种更利于回答,哪种更能得到含蓄、深刻的答案呢?
尤其当你们初次见面,双方还未建立信赖关系时,在对方眼里,你是否值得倾诉,还有待观察。这时的气氛也还有些紧张,如果突然问出抽象难解的问题,对方可能会非常讶异,也无法很好地作答。
况且交流之初,对方也不想给你留下糟糕的印象。如果先问简单易答的问题暖场,对方也会很快进入状态,这也更加利于后续问答。
我早期在Recruit公司负责人才招聘广告时,也写过一些公司社长的采访报道,有一阵子,还比较集中地听多位社长谈及自身职场经历与事业观。
因为对方已成为公司最高层,作为创业者获得了成功,因此采访的终极目的,大都是询问他们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成为领导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这类问题不能一蹴而就。
因为答案往往抽象。但背后总有许多经验、故事,也是因此,话题才会生动活泛。
采访者需要注意的是,从事实、时间、数字问起。例如:
“您当初为何选择进入这家公司?”
这个问题,对社长本人而言,是过去的事实。如果他想起那些事,就能侃侃而谈,不会出现犹豫、躲闪的情况。这样,就能慢慢把话题往抽象的方向带。
“刚进入这家公司时,您是抱着什么想法开始工作的?”
“那时候能有所作为,是出于什么原因?”
“您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成了领导?”
“身为管理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一步步地到了这里,接下来就可以问:
“您认为,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成就?”
“成为领导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抽象问题至此得以展开。
怎么样,这样逐步接近核心问题,是不是比一上来就直入主题更利于对方回答呢?毕竟再抽象的问题,也有自身经历为背景。
为了不让话头散乱无章,需要像上述那样,设计一个提问的脉络。拿刚才的例子来说,是以时间为体系逐步推进。这样也能防止对方思路混乱。
让对话“慢慢升温”,走向重点
如果事前能找到关于社长的报道或网站上的信息,可以在准备好的各个问题下记录关键词,作为“分支问题”。
采访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回答继续提问,如果回答中没有出现你记录的关键词,就用问题的形式抛回去。这样一来,对方也会针对与关键词相关的经历和故事展开叙述。
必须注意,没人能在一开始就针对核心问题侃侃而谈。要到达核心,必须让对话“慢慢升温”。为此,要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重点:一开始要提容易回答的问题,接着再一步步抽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