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问题更容易回答
前一节列举了采访社长时的几个问题,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过于抽象。
“您刚进入这家公司时,是抱着什么想法开始工作的?”
“那时候能有所作为,是出于什么原因?”
“您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成了领导?”
“身为管理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实我是刻意准备了略微抽象的问题抛给对方。
在采访的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大都以事实为依据,但随着交流的深入,需要把话题转向抽象问题,比如经验塑造的事业观等。
原因之一,是抽象问题更易回答,也有很多答法。答案不受限,才有延伸的可能。说不定就能听到意想不到的回答。这样也方便进入下个问题,更利于引出有趣的回答。
与抽象问题相对的,是过于具体的问题。
比如:
“您刚进入这家公司时,被分配到了茨城工厂,但据说突然就加入了获得社长奖的那个项目,是这样吗?”
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很局限了。如果采访者只想问与这个项目有关的内容,倒也无妨,否则明明有其他更有趣的话题,为何偏偏选择这种问题。
因为这种问题,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这样一来,对话就无法持续。可见,过于具体的问题,很可能在“是”或“不是”的地方结束。
当然,问到了茨城项目也不要紧,但明明有很多选择,没必要非问这个不可。
首先要找一个抽象的、可以延伸的问题作为“主干问题”。接下来的“分支问题”,可以把茨城项目作为关键词。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在“是”或“不是”的地方结束,还可以就茨城项目进一步提问。
只让对方答“是”或“不是”,沟通容易僵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前充分调查和了解对方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准备好“分支问题”。
另外,在不断抛出“分支问题”的同时,对方也能察觉到你事前调查的用心,从而对你产生信赖感。
不过,把查到的东西拿来提问,很可能问不出新的东西。因为对方可能以为你对那个话题感兴趣,转而去聊那件事。
也许还有无人提及的问题,也许还有更有趣的故事。所以不要问太具体的问题,要让问题逐步抽象。
如果提出的问题只能以“是”或“不是”作结,对话就会僵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要仔细斟酌提问的方法。其实抽象的问题更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答。
重点:别问只能答“是”或“不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