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如何减轻“提问方”与“被提问方”之间的对立感

字体:16+-

尽量不要坐在对方的正对面

采访时,为了构筑和谐共鸣的关系,有个技巧上的建议:尽量不要坐在对方的正对面。

如果坐在对方正对面,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对立关系。这会催生紧张感,甚至营造出敌对气氛。

因此要尽量避免相对而坐。哪怕只是稍微转个角度,感觉也会截然不同。如果两人的沙发或椅子已经面对面摆好,无法移动,可以在坐下时朝左边倾斜。这样也能缓和对立关系。

采访时,想象你和对方之外还坐着读者,距离与你们相当;面对假想的读者展开对话,就能创造出和谐的氛围。受访者与你之间会产生共鸣,觉得在共同面对读者说话。

比起对你倾诉,让受访者感觉是在对读者倾诉,聊天气氛会更融洽,对话也会更加顺利。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我有一次意外成功的采访,地点在行驶的车子里。那是受访者的公司用车,司机在前面开车,我与社长并排坐在后座。我发现这时候,社长的状态相当放松。

一开始,我们也是面对面地进行采访,中途出于一些原因,只好转移到汽车里,没想到因祸得福,采访圆满结束。这时我就意识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位置变为并列,能让对话更加融洽。

题外话是,从前的男女约会很喜欢开车兜风,说不定也是因为并排坐能让彼此放松,聊天也更愉快。

听说近来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开车了,兜风或许不再时髦,但在缓和气氛的意义上,应该仍然有效。

不要过分恭谨

要构筑良好的交流关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不要过分恭谨。尤其是面对初见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虽然理应举止礼貌,但很多人容易礼貌过头。这种态度也无法构建良好关系。

与人交流不能无礼,但过于恭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对方无法放松地说话,你们之间无法形成共赢的气氛。

我采访过很多名人,渐渐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过分恭谨。虽然见到社会地位高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谦卑,但事实上,对方并不想你这样。

毋宁说,用普通人之间聊天的态度去跟他们沟通,更能缩短彼此的距离。对方放松了,你提问也就更容易了。

举个例子,我采访过明治大学的校长,土屋惠一郎先生。对方身为校长,气场很强,校长办公室也井然有序,冲击感十足,考虑到他的社会地位,我难免在态度上恭谨起来,但还是努力摆脱这种恭谨,在不失礼的前提下尽量表现得坦率。

不知是否因为这个,校长回答问题也十分坦率。详情可以参阅拙作《那所明治大学,为何成了女子高中生的首选学校?》(东洋经济新报社),在采访中,他接连透露了许多内幕,比如“学校曾打算成立社会共生学院,但最终失败了”“不是(搬校区的时候)没搬,而是(因为校内的反对)没能搬”,等等。不禁让人怀疑:“身为校长,说这种话真的没问题吗?”

采访结束后,他邀请我一起吃饭,之后我们也保持了密切的往来,我在报刊AERA(朝日新闻出版)的非虚构专栏“现代肖像”连载时,也曾写过他的事迹。

重点:沟通时不要坐在对方正对面,要以比邻而坐的心态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