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出答案,必须建立“有来有往的对话”
只能以“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差在哪里?为何要把“5W2H”置于念头中?原因在于,要引出对方的真心话,就要注意对话的有来有往。
一次性的提问不可能问出精彩的答案。
提出问题,对方回答,根据答案继续提问,这样反复多次之后,对话才会逐步深入核心。
我在前面说的一个小时采访只准备六个问题,也是为了留足时间,进行有来有往的对话。如果准备三十个问题,一个问题只有两分钟的时间作答,因为时间过短,对话就无法像传球般不断往返。
换句话说,我是为了让每个问题都有十分钟左右的传球时间,才故意只准备了六个问题。
但作为受访者,我也注意到,有时答完一个问题,提问者不会再继续深入,对话也就到此为止了。
其实受访者也希望提问者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反应,如果没有反应,也会心生遗憾。
另外,如果提问者能细心捕捉受访者话里的要点,进一步追问“那是怎么回事”,受访者就会非常高兴,心想,必须说得更详细些。
我自己外出采访时,会仔细注意对方作答时的反应,思考如何将对话继续下去。为此,我会一边听对方说话,一边考虑接下来的问题,说是大脑飞速运转也不为过。
如果察觉对方差不多说完这个话题了,就适时递出下一个问题。这里也可以用到“5W2H”。因为从不同角度提问,能让对话更加丰满立体。
从他人的兴趣、视角出发,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时还要注意一点,即“不要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因为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有限。
只要往外迈出一步,从别人的兴趣出发,用别人的视角思考,或许就能有新的发现。
对我来说,就是站在读者的视角思考。如果我是读者,会怎么反问受访者呢?
换句话说,我要代替读者向受访者提问。
有时站在自己的视角毫无头绪,但换成读者视角,就会冒出各种问题。如果是在研讨会上,可以尝试从到场观众的兴趣出发,思考问题。
还有些时候,虽然想再问点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问题。这时,可以把对方说的内容提炼一下,以反问的形式提出来。比如: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吧。”
这种问法的有趣之处在于,多问一遍,对方就会把同样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一点,或是换个角度再说一遍。这样,你的视角也会相应地拓宽。
有时候你反问过去,对方会说:“不对,不是你说那样。”这时就得继续问“哪里不对呢”。接着,对方就会重新说明。这样做,基本就能让对话进一步深入了。
希望大家明白,被提问的人也在期待提问者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反应。
甚至可以说,如果问答迅速结束,对方会遗憾地觉得,你对他/她不感兴趣。有些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前提,就是提问者会继续问下去。
要知道,在交流过程中,双方都期待着内容的往返传递。
如果你能站在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对方也会被激起新的兴致,从而使得问答的内容更加精彩。
重点:不要只顾自己的兴趣,试着从其他人的兴趣出发,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