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葉聖陶點校版

05

字體:16+-

【譯文】

有人問:“程頤先生曾說‘不應在喜怒哀樂沒有生發出來之前追求中和’,李延平先生卻教導學者注意沒有生發出來之前的狀態。這兩種觀點對嗎?”

先生說:“都是對的。程頤先生擔心人們在(喜怒哀樂)沒有生發出來之前追求中和,把中和當成一件事物來看待,就像我曾經說過的把氣的安定當作中和一樣,因此教導大家隻在涵養省察上用功。李延平先生擔心人們找不到下手之處,因此教導大家時時刻刻追求(喜怒哀樂)沒有生發出來之前的氣象,讓人所聽所見的都隻是未生發之前的狀態,就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這些都是古人不得已而教導眾人的話。”

【原文】

澄問:“喜、怒、哀、樂之中和,其全體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當喜怒者,平時無有喜怒之心,至其臨時,亦能中節,亦可謂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時一事,固亦可謂之中和,然未可謂之大本、達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豈可謂無?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則其本體雖亦時時發見,終是暫明暫滅,非其全體大用矣。無所不中,然後謂之大本;無所不和,然後謂之達道。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於中字之義尚未明。”

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中隻是天理。”

曰:“何者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識天理。”

曰:“天理何以謂以中?”

曰:“無所偏倚。”

曰:“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

曰:“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上,方見得偏倚;若未發時,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