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葉聖陶點校版

薛侃錄

字體:16+-

【原文】

侃問:“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閑語,管閑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人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隻死死守著,恐於工夫上又發病。”

【譯文】

薛侃問:“持守誌向猶如心痛。一心都在痛苦上思考,哪有心思說閑話管閑事呢?”

先生說:“初學時這樣用功也很好,但必須明白意誌的生發與作用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的。心中的神明原是如此,所用功夫才有著落。如果隻是死守誌向,恐怕在功夫上又會出現問題。”

【原文】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亦隻是涵養,不講求隻是涵養之誌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為何而學?學個甚?”

曰:“嚐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隻要自心地無私意。”

曰:“如此則隻須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這些私意認不真。”

曰:“總是誌未切。誌切,目視、耳聽皆在此,安有認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講求亦隻是體當自心所見,不成去心外別有個見。”

【譯文】

薛侃問:“隻注重修養本性而不注重學習研究,把私欲認作天理,怎麽辦呢?”

先生說:“人應當知道如何學習。學習研究,也是修養本性。不學習研究,隻是修養本性的心誌不真切。”

薛侃說:“什麽是知學?”

先生說:“你且說說為什麽要求學?學些什麽?”

薛侃說:“曾經聽聞先生教誨,求學是學習存養天理。心的本體,就是天理。體會認知天理,就是要自己心底沒有私意。”